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给旅游行业带来致命打击。得益于国内严密高效的疫情防控体系,尽管长期趋势向好,但旅游演艺行业相比其他文旅产业,依旧步履维艰。
在文化娱乐场所的经营上,通知要求,严格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印发的《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第四版)》要求,对于可以举办的营业性演出活动,暂时取消演出前后的现场互动环节,剧院等演出场所观众人数不得超过剧场座位数的75%。
在后疫情时代,户外项目在空气流通方面的先天特性成为了一种优势。目前中国的旅游演艺项目超300台,但绝大部分都是以室内表演为主,如印象系列的室外山水实景演出占比仅10%左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旅游演艺项目短期之内仍难以突破限制。
先天不足
近日,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的出圈,带动了河南旅游的火热,亦将“旅游演艺”这一话题推到了我们面前。搜狐旅游通过“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独家获悉,数据显示,截至发稿,共有11.4万家在业存续的与文旅相关的演艺公司。
从注册量上来看,近10年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攀升,其中2014年增长率出现小高峰,同比增长96%,注册量为1708家。但与此同时,从吊销注销量上来看,文旅相关的演艺公司近10年吊销注销量也在逐年攀升,2020年达2418家,为历年最高,同比增长34%。冰火两重天,一个冷峻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旅游演艺产品吗?
从1982年9月西安面向入境游客推出《仿唐乐舞》为开端,30余年来,旅游演艺已从几台戏,演变成为一个带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兴行业。
在繁荣的表象背后,我们不可忽视旅游演艺本来就受制于自身的诸多难处。第一,投入的规模越来越大,运营成本极高;第二,追求形式,忽视质量。越来越多的大型实景演出轻内容、重形式,多感观刺激、少文化品位;第三,可怕的现实是全面亏损,811现象(80%亏损10%持平10%盈利)、二八定律(20%平和盈利,80%亏损)。
疫情则让这一切雪上加霜,没有多少企业能真正撑得住长期零票房收入,不进账,还有庞大的演员团队需要养活,人员成本也成为旅游演艺企业最大的支出压力。
窥一斑知全豹。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1-3月,全国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达2万场,占一季度总场次的80%以上,造成直接票房损失约24亿元,间接损失近百亿元。
旅游演艺受到的严重影响还包括客源获取难的问题,很少有本地消费者会去反复观看旅游演艺表演。此前有业者乐观评估,市场将在下半年逐步恢复常态。但参看行业现状,遭受疫情蹂躏钱包不鼓的游客是否还会选择观看表演尚是个未知数,显然难及预期。
逆势增长
当我们在评估疫情所造成的损失时,却惊奇地发现,位于旅游演艺产业链上游的制作方呈现出增长趋势,以锋尚文化、山水盛典、三湘印象等为代表的头部制作团队反而实现了业务与营收的双增长。其中锋尚文化在旅游演艺板块的收入更是达到了6.66亿元,同比增长113.3%。
那么疫情期间,旅游演艺几乎陷入停摆的情况下,上游制作方又是如何能够不受影响,实现业务逆势增长的?
根据道略文旅产业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旅游演艺节目台数由2013年的187台增加到2019年的340台,其中2019年旅游演艺票房达68.02亿元,同比增长15.3%,旅游演艺观众达到9583.2万人,同比增长14.3%。2020年之前,旅游演艺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
旅游演艺市场的繁荣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社会资本纷纷涌入,想通过打造优质项目吸引游客,近3年平均每年新增公演项目超40台。即使是在2020年,旅游演艺市场受到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旅游演艺项目的投资热度依然高居不下。山西、浙江等省全力推动4A级以上景区配备旅游演艺项目,这也促使行业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期。
此外,市场上原有的旅游演艺项目在停演期间,积极完善和更新演出内容,加大投入,将原有的项目进行升级换代,以期在市场复苏后取得更好的市场效果。这也为旅游演艺制作市场带来了更多需求。
旅游演艺的投资热和原有项目的改版升级,为制作方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发展机遇。锋尚文化凭借在大型文化演艺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从2017年开始深耕文旅市场,不断在全国各地缔造地标性旅游演艺项目,承制了包括无锡拈花湾《禅行》《最忆是杭州》《如梦晋阳》等在内的一系列精品旅游演艺项目,逐步成为旅游演艺制作领域的后起之秀。2020年,更是签约了《梦回巴国》《满园尽芳菲》《最忆韶山冲》《黄河颂》等一系列的新项目,进一步带动了其文化和旅游演艺业务的增长,这也是锋尚文化在疫情期间仍能保持营收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向死而生
目前,旅游演艺的体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精品项目却依旧稀缺,很多旅游演艺作品往往是对市场上成功作品进行形式上的盲目照搬、跟风模仿,其演出内容、主题等方面均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随着旅游消费的升级,旅游演艺将进入新一轮创新时代,行业在不断涌现出新模式、新作品,创意设计将成为演出制作的核心关键。
1)室内演艺已不适应疫后市场
由于本次疫情表现出的长期性、复发性特征,以及在处置疫情上的各项严控措施,封闭的室内环境、高密度的坐席、连续的演出场次、狭小的街道对应密集的人流,这些都使其与电影院一样,成为最先被管控、最后才放开的严控目标。在后疫情时代,传统的山水实景旅游演艺在可经营时间上可能后来居上。
2)旅游演艺产品向中小型方向发展
长期以来旅游演艺实际上并非是单纯市场化的产品,大多数大型旅游演艺的投资方,要么是地方政府或国有平台公司,要么是为了取悦政府勾地的地产开发商。政府也已意识到这类大型演出的弊端,提出了“鼓励打造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显然过往动辄投资数亿、甚至几十亿的旅游演艺项目,将会逐渐转变为投资更轻、更具适应性、自盈利能力更强的中小型旅游演艺产品。
3)景区度假化变革提供巨大市场机遇
景区向度假化、体验化方向迭代升级是国家持续性政策导向的必然方向,从2018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开始至今,已连续出台四个文件,且范围越来越广、力度越来越强、层级越来越高、重视度不断提升。这类政策一旦扩大化、长期化,对各地有一定财力的景区形成很强的倒逼效应,会有产生大量的景区整体提升改造需求。
综上,作为文旅融合的先行领域,市场需要旅游演艺以崭新的文化创意与技术创新,那些关停的2418家演艺公司,大部分还是想从中分一杯羹却没有做好产品的匆匆过客。未来的旅游演艺产业,需要从“文化表演”向“艺术精品”发展,前路或许光明,但求变之道也一定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