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村
文/图 何华明
2009年春节刚过,我随前来昆明看望我母亲的弟妹们回到了久别的老家泸西。并于到达的当天下午在弟妹们的陪同下,驱车前往泸西县永宁乡的城子村拍摄全国至今唯一保存最大、最原始、最完好的土掌房。
我们到达城子村已经是下午的四点半钟,当车子刚刚驶进村子时,夕阳照耀下的那一片片土掌房立刻出现在我的眼前,啊!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土掌房,激动的我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相机锁定目标啪啪按了两下。随我一同前往的妹胥陈元林告诉我,城子村的土掌房是全国唯一保存下来最大、最原始的,泸西县已经申报了国家文化遗产,并对此采取了保护措施。为了保持土掌房的原始性,老百姓盖房子都移到村子外去了。
抓紧时间吧,在陈元林的带领下,我们顺利来到了传说中的昂土司府、将军第、姊妹墙等一个个拍摄点,我迫不及待地抢拍着一组组镜头,也没忘了给自己和弟妹们照上几张留影。
本文作者
当我们在土掌房中爬上爬下的一路拍摄时,村子里老乡的热情好客深深地感动着我,我们不管到哪里,听到的都是同一句话“来屋里坐坐”。这一句真诚的招呼,让我们感到心里热乎乎的,好像是回到了自己家一样。当我们问路时,老乡不只是指路,甚至为我们搭梯子,把我们一个个拽上了屋顶,让我们感受着那一片片土掌房的惊喜。我们还遇到了在屋顶上的“宴会”,因我们的过路惊动了正在吃饭的人群,一声声“来吃饭”的招呼让我再次感动。
感动之余我在想,城子一个泸西县的边远山区,一个看上去不太富裕的村子,但它竟然是那样的文明、和谐,是什么原因所致?我带着这个问题回到了县上。
和弟妹们一起共进晚餐之后回到了税务宾馆,当我躺在床上,脑海里总闪现着城子村那一幕幕情景,还有那个为什么?是啊,未到城子村前,我只知道它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拍摄土掌房的基地,说实话此次我也是冲着土掌房来的,可没想到城子村留给我的却是那文明、和谐的村风,老百姓那朴实的热情,还有那平静安稳的生活,甚至从走进村子到走出村子也未听到狗叫声,这真是令人难于置信。
因违背规律10点钟就上床睡觉的我,一觉醒来后一种写作的欲望让我起床找纸笔,最终因找不到纸再次躺下,这时候一个念头产生了,我一定要写一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在知道城子村闻名一世的“土掌房”的同时也知道它淳朴、友好、和谐的民风民情。我的文章标题就是《城子——一个文明、和谐的村子》。
第二天早上弟妹们来接我吃早餐并前往泸西的另一个有特色的地方去拍摄时,路上我将此想法告诉了大家并得到了一致赞同,弟弟陈江说:他负责去帮我找资料;妹胥陈元林说:他提供我所需要的照片;当我告诉弟妹我还会到城子村去一趟,去采访村干部和老乡,我想知道城子村的过去和现在,我想了解老百姓的生活,更想知道它文明和谐的根源时,弟妹们齐声说:二姐,我们等着你的到来,和你再次到城子村去看土掌房。
城子村
01土掌房——城子村文明和谐的基础
据说城子村的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至今也有300多年的历史。现保存的土掌房共计600多幢,大致分成三片,住着全村723户人家2681人,最大的一片也是最壮观的是飞凤坡六十亩土地上,竟然住着380户人家1320人。土掌房把全村人连在了一起,如同一个大家庭。这种自然建筑环境,为城子村的文明和谐奠定了基础。
土掌房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城子村位于泸西县南部的永宁乡,距县城25公里,与弥勒县的东山乡接壤。地处低海拔峡谷地带,夏天燥热、冬天寒冷。而城子村的土掌房依山而建,由下而上,直到山顶,有的竟达到了17台;层层叠叠,上下相同,左右相连,连片集中,其中最长的有24户人家的屋顶相连,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房子一家紧挨着一家的往上盖,也就是下一层人家的屋顶就是上一层人家的平台或者说晒场,这样屋顶都得用泥再糊上一层,才能达到平整。我家的屋顶,就是他家的晒场,是土掌房的一大特点。我想这样的建筑一定能起到保暖的作用;还有一家紧挨着一家的房子,也有遮风的作用吧。
总而言之,城子村土掌房,具有云南彝汉民族建筑的特点,更是中国民宅建筑的一个亮点。
02质朴——城子村文明和谐的关键
城子村如同一个大家庭,而全村人就在这个大家庭中共同生活了几十年。他们既不是亲戚,却比亲戚还要亲,虽不是一家人但却比一家人还要走动频繁,这和他们质朴的感情是分不开来。
城子村
在和村民的闲聊中,一个老大娘告诉我们“她嫁到城子村已经几十年了,村里人相处很好,隔壁邻居从未红过脸,也没有吵过架”。城子村不管主人在不在家,大门都没有“铁将军把门”(也就说不上锁),每当有外边的客人来到村子,也不论是谁家的客人,村民们一律当作自己家的贵客招待,这一切我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到了。在我们来到了24户人家连成的大平台时,见到了村民小组长,当我问道:上下邻里之间的相处关系(因我在房顶上拍摄时有感下面人家是有震动的)?是否有盗窃(我一路上未见到谁家的门上了锁)?他告诉我们:城子村是个汉彝苗杂居的村子,几十年来村民们保持着善良、朴实的本质,大家和睦相处,友好往来。谁家有急事,大家都来帮忙,谁家急需家具、农具,都可以自己到别人家中拿来用,用后再归还。村中门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现象在城子村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听到这些话我在想,眼前的这个边远闭塞的小村子,看上去也不富裕,交通就是一条连接县城,通往弥勒县东山乡的公路,对外的交流也不多,可它的文明和谐却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我想除了村民的质朴善良外,还有当年老区留下的传统。
城子村
03老区——城子村文明和谐的根源
城子村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冲将军少年时期就学过的地方,现还保存着将军第的旧居。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盘北指挥部所在地。中共泸西县委、泸西县解放委员会就是在此成立的。这一切给城子村带来了文明的知识和文化底蕴,较早地灌输了爱国主义教育。老区人民和共产党、解放军如同鱼水情的感情是极其深厚的,城子村是泸西农村的代表,是泸西37万人民的骄傲。直到今天,当泸西县委、县政府提出对城子村申报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措施,如:拆除新混泥土建筑房;严禁挤占道路和空间,保持老寨自然现状;严禁在村内道路、公共场所设置粪场和乱堆乱放;在村子里不得放养畜禽;还有对新建民房指定地点建在村外等条列,得到了全村人的理解和支持。这是老区人民对党的信任,更是是难能可贵的精神。
04城子村——中国农村文明和谐的典范
2003年,由国家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宋林华等中科院的地理科学家们考察了城子村后认为:这个村子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是极其难得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五条标准,建议对该村加以保护和申报。
为此,泸西县委、县政府及永宁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子村的保护开发工作,2005年永宁乡出台了《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保护开发管理规定》,2007年泸西县政府把城子村纳入全县旅游总体规划。这一切都将给城子村这个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子村
在中央提出了和谐中国、和谐社会、和谐农村的今天,泸西县城子村的事例为全国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如果中国的农村乃至城市都像泸西县城子村一样,人与人和谐共处,邻里之间友好往来,你家的事就是我家的事,村里的事就是村民的事,单位的事就是职工的事,国家的事就是人民的事,那么社会治安就会好得多,刑事案件就会少得多,政法部门就会轻松得多。
今天泸西县城子村的土掌房吸引着更多省内外的建筑家、摄影家、作家以及旅游爱好者的涌来,我希望它留给人们的不只是独特、原始的土掌房,而是文明和谐的村风、村民的朴素善良、平静安稳的村子。
我认为,在贯彻中央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研究泸西县城子村文明和谐的历史和现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子村
文章已刊登于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