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些年认识的一个朋友,做旅游规划设计赚了一些钱,觉着旅游是一个朝阳产业,与其给别人做嫁妆,不如自己也弄个景区,围起来,收门票就能赚钱。
于是,回自己老家,承包了一座荒山。
先是修了一个大门,花了几万块钱。
接着又盖了几间房,用于自住和接待游客,花了二三十万。
接下来,修路、种花、种草、盖庙、建景观……
“当有一天,我感觉实在掏不出钱了,我才发觉三年的功夫三千多万已经搭进去了。自己的积蓄花完不说,还贷了一千多万。”朋友给我讲。
我问朋友:“你做规划的,前期没有策划、规划,没有一个定位、预算吗?”
“咱给别人做规划设计时,都是冲着规划设计费做的,根本没有考虑盈利不盈利,现成的模板,改吧改吧就得了,顶多借鉴一下、组合一下。轮到给自己做了,总想着花不了几个钱,自己又懂,设计费、材料费都能省些,没想到,无底洞,真正做起来,花钱的地儿太多。”朋友现出一脸的无奈。
“下一步有什么打算?”我问。
“这几年精力全花在这了,公司也黄了,欠了一屁股债,老婆也走了,景区半拉子,没有资金,转不动了,看看有没有接手的。”
我查阅了一下相关资料,给出的信息触目惊心:中国的旅游景区只有5%在盈利,95%在亏钱。
文旅项目搁置、烂尾现象屡见不鲜。
山水主题小镇系列项目原计划投资950亿元,在浙江、重庆、南京都有布局,目前处于停摆状态;河南汝南梁祝故里景区、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风景区烂尾;许昌三国文化产业园,计划投资48亿元,2013年开工建设,计划于2018年对外开放营业,而2016年就停工了;计划投资30亿元的诸暨影视城2011年开建,2013年10月开园试运营,2020年10月,因经营不善而拆除。
一方面是市场如火如荼人们争相进入的红火局面,一方面是哀鸿遍野入不敷出的惨不忍睹。
不是说好的二十一世纪最朝阳的行业是旅游吗?不是说好的全民旅游时代到来了吗?旅游景区到底怎么了?
笔者细细分析,无非是以下原因:
1搞旅游的大都不懂旅游
中国的旅游真正的开始是改革开放后,当时的旅游景区几乎全是国有的,收入以门票为主,市场格局是求大于供,不存在管理与营销。
现在,大批民营企业进入,开始搞旅游了,旅游的格局也变了,供不应求,游客的选择余地大了。
旅游,好像说起来谁都懂,但是真正做起来,其实,旅游是最难搞的。
从传统行业来说,中国各行各业都有祖师爷,范蠡、杜康、鲁班、孙思邈、华佗、神农、孔子……,大家可以说上一大堆,唯有旅游,勉强能沾点边的就是徐霞客,徐霞客其实是写游记的,准确的说是地理学家。而且古代旅游就是看看山水,全是免费的,你现在要收门票,而且价格还不菲,你说谁买账。
都说旅游是继房地产之后的支柱产业,于是大量的地产商进入旅游业,而恰恰问题就出在,用房地产的思维看旅游业。他们追求的是地段、交通、景观,万达就是典型,但恰恰不懂旅游的思维。
2没有创意就没有生意
旅游是无形资产大于有形投资,文化内涵重于外形美观,心理感受高于直观体验。
迪士尼上海开园,第一年就净赚近百亿,当年收回投资,靠的是各种原创卡通人物偶像,造成全球几十亿人都是它的粉丝!
山西一旅游景区2019年暑假几天收入上千万,门票免费,只是摆了几只恐龙,但是形态各异,价格从几十到几百的恐龙文创产品成为少年儿童的最爱,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策划创意。
还是那句话,决定文旅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一是创意,二是创意,三还是创意。投资者和决策者对策划创意的无知和轻视,是导致文旅项目亏损的最主要原因。
3不懂游客心理
做旅游,你的核心卖点在哪里?产品亮点在哪里?市场的引爆点在哪里?不懂游客心理,一切都是想当然,就懂得考察、学习、模仿,最终肯定是一败涂地。
所有心思花在接待大厅气不气派、门楼是否宏伟壮观、餐厅是否上档次上,唯独没有考虑游客是怎么想的。
好多古村、古镇、古城,投资巨大、设施齐全,但唯独没有一户原住民,没有原汁原味的风味小吃,这就违背了游客所想要体验的生活场景、生活气息的心理。
游客喜欢的是你与别家的与众不同,你独特的风土人情,你怎么能逗她开心,你能给她想来,来了不想走的理由。
还是我的一个朋友,原来做煤炭的,遇到过一个很大的坎,把煤矿、会所好多产业都转让出去,在长治山上搞了个景区。
前一段我去看他,曾经的大企业家已经活脱脱一副老农形象,快古稀的人了,但精神矍铄。我看成群结队的游客或在凉棚下喝茶聊天,或在大棚里采摘。虽然没有景点,但是猪场、鸡场、鸭场样样齐全,还有水塘,可以钓鱼,还养着蜜蜂。
我问了一下经营情况,他说:“投了一千多万,每年有百十万的收入。”
他还补充道:“我不图挣钱,这里空气好,吃自己种的、养的,就当有个养老的地方,有个做的。”
我挺佩服这老哥的心理素质。
如果做旅游有这样的心态也算可以,就当玩了。
旅游,不就是玩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