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堤村回归生态种植,再现滇池南岸鱼米之乡景观。
23日下午2点,晋宁区沙堤村的一对新人在油菜花田拍了照,将幸福的瞬间凝结为一张张精美的照片。他们身后,2502亩油菜花进入最后的观赏期,不少已经结籽。
“我们今年把2502亩土地全部流转,种植了油菜花,为乡村农旅赋能。”沙堤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坤明说,2018年,沙堤村开始拆除大棚,回归传统农业,用生态农业理念建设美丽乡村,“在保护好滇池的同时,也探索出一条具有沙堤村特色的发展之路”。
但是,这条路并不平坦。
为了滇池 回头走“老路”
“咋个要拆大棚,还要种谷子,这不是走老路?”
“拆了大棚,我吃哪样?没钱了,是不是去你家吃饭?”
……
2018年初,当郑坤明等村干部提出逐渐减少种花种菜、重新栽秧种稻的倡议时,村里人议论纷纷,甚至有人在暗地里破口大骂。
“一开始,有人不理解是正常的。”23日,在沙堤村便民服务中心,郑坤明对倡议提出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沙堤村本是晋宁的“百年渔村”,位于滇池东岸。当地村民一直以捕鱼为生,但随着滇池保护工作不断深入,沙堤渔民“上岸”种田,从最初的水稻再到大棚种植蔬菜和花卉,渔民变村民的沙堤人靠着勤劳的双手和灵活的头脑发家致富,突然提出要他们放弃大棚,确实“难以理解”。
怎么办?一家一户地去解释:滇池保护是大事,沙堤村在滇池边,消除大棚蔬菜花卉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过度施用带来的污染责无旁贷;通过生态种植,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可以有经济收入。
郑坤明带着村干部就这样“硬干”,终于赢得了村民的认可,在余家沟下村环湖路边上的60亩田进行传统水稻种植试点。
同年,通过插秧节、渔米节活动,沙堤村成为昆明人朋友圈的“网红”,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到此“打卡”。出让土地的村民,平均一亩地收到了7000元的“回报”。
2019年,沙堤村在稻田里种下了爱国主题的彩色水稻,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拍照观光,一下子打开了沙堤村乡村旅游的名气。村里的小商店接连开了3家,还有一家宾馆入驻,村民们尝到了乡村旅游的甜头。
为了发展 把生态当“基石”
“咋个全部要拆除?大棚是我的命啊!”
“你们是不是拿着我们的生计去搞面子工程!”
……
去年底,当村“两委”班子提出将沙堤村所有可用田地全部流转,拆除大棚发展生态农业时,又遭到部分村民的质疑。
土地流转,意味着农民失地,群众当然不愿意。
为此,沙堤村“两委”通过“四议两公开”、召开全村村民大会,利用村内的“大喇叭”等形式宣传拆除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做到了拆除工作宣传动员100%家喻户晓。村干部还挨家挨户做工作:发展生态种植,是要发展乡村旅游,大家有土地出让金,还可以打工,也可以拿着补贴外出租地,收入可以保障。
人心都是肉长的。郑坤明说,村干部的苦口婆心换来了绝大多数村民的认可。全村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502亩的大棚全部拆除种油菜花,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从一产业直接转型至三产业。
村民郑华仙是第一批签署土地流转协议的人,她把家里的1.6亩地全部流转后,到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找了一份工作,每个月有800元的“工资”。她说:“村干部们很辛苦,带着大家往前奔,我们看得到希望。”
“下一步,这些老房子要全部改造成传统民居,做特色农家乐或者是民宿,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郑坤明指着稻田边一排楼房说,现在村里已经做了全面的规划,将通过恢复原先的传统水稻种植,一步步打造“百年渔村”,再现滇池南岸“三春杨柳、四围香稻”的鱼米之乡景观。
“我们村以后会是滇池边最大的生态农业村,冬天和春天是千亩油菜花海,夏天和秋天是荷花和稻谷,可以看荷花、抓谷花鱼,卖生态水稻。”村民陶开菊说,村干部已经把未来的规划告诉大家了,她相信那些美好的愿景都会成为现实。
阳春三月,沙堤村2000多亩油菜花开在环湖路两边,金色的花海吸引着路过的人的眼光。在村口,李然的小吃店刚开业不久。坐在店门前,他憧憬着未来:村里风景好,离七彩云南·古滇名城仅有10分钟的路程,来玩的人会越来越多,小吃店的生意会越来越好,好日子在后头。
记者龙丹 赵书勇摄影报道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