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一家人
吉隆,藏语意为“舒适”“欢乐”。吉隆县位于西藏西南部,与尼泊尔相邻。受亚热带气候影响,这里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山清水秀,风景明媚。
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处处飞瀑流泉,满眼层峦叠翠,吉隆镇达曼村就座落在这如诗如画般的山谷中,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素有“喜马拉雅后花园”之称。在吉隆镇冲堆(达曼)村,有这样一群被称为“东方吉普赛”的特殊人群,罗布次仁就是其中的一员。
罗布次仁和他的两个孩子
达曼村是冲堆村的1个自然村,达曼”藏语意为“骑兵”。相传1791年,清朝政府军进藏讨伐入侵的廓尔喀军。战后,数百名失踪的廓尔喀骑兵滞留边境地区,一直没能回到故土。据说现在的达曼人就是他们的后裔。因为没有国籍,达曼人没有土地和住房,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被称为“东方吉普赛”。2003年,没有国籍的达曼人正式加入了中国国籍,长期漂泊无定、受人歧视的艰辛生活成为了“过去式”。
罗布次仁一家
罗布次仁是冲堆(达曼)村的村副主任。“没有加入中国国籍前,我们家很困难,吃的、穿的、住的,什么都没有。”那时候罗布次仁一家人都借住在别人家,一家人挤在一起。
彼时,居无定所的达曼人靠打铁、打杂等维持生计,吃不饱、穿不暖。“打杂的话日工资只有一块五。”罗布次仁苦笑道。
2003年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后,好日子一下变得不再遥不可及。2004年,国家斥资兴建达曼新村,第二年7月,村民们集中迁入新居,开启了全新的生活。“2011年,我们村的房屋还曾经被地震损毁,政府再次投入资金进行重建。”罗布次仁说:“住进新家真的太幸福了,第一天晚上高兴地睡不着觉。”
除了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罗布次仁和村两委带着大家努力脱贫致富。打铁是达曼人的传统手艺,他们的打铁手艺远近闻名,几乎在每一户吉隆镇居民家中都可以看到达曼铁匠打造的生活用具,如锅碗瓢盆、斧头、弯刀以及当地妇女衣服上的铜质佩饰等。“以前都是为别人打工的时候打铁,现在我觉得,为什么不能把这个当成一项帮助大家脱贫的产业来做呢?”在罗布次仁的积极带领和促成下,2019年3月,达曼村的宜农传统手工艺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投入运营,在大家的一致推选下,罗布次仁成为了负责人。
合作社主要经营铁器加工和藏毛毯编织。作为负责人,罗布次仁在合作社的运营与管理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把全部的心血都投入进去”。在他的用心努力下,如今村里的人几乎都有活儿干。
合作社推动着村民的增收,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都达到了1.8万与元。罗布次仁一家每年也可以从合作社得到不少分红。
劳务输出是罗布次仁一家收入的另一个主要来源,也是达曼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除了在合作社工作,大家会在闲暇之余去山里挖虫草、天麻,也会骑着摩托车去附近工地打工。
“现在工资高了,男的一天240元,女的一天220元,早上去,下午就回来了。”一边感慨如今打工的收入变化,罗布次仁一边也积极鼓励家人外出务工。
此外,国家还给予达曼人和当地其他民族一样的补助、护林员补助、边民补助、草原生态补助、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等。“每年光各项补助就能达到脱贫标准,非常感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但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不能只等着政策红利,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稳定致富奔小康。”罗布次仁坚定地说。
“我们达曼村啦,照耀幸福太阳,铃响玛呦……共产党的政策,带领人民奔向幸福,铃响玛呦……”一大早,悠扬的旋律就开始在村里飘扬。除了生活条件的改善,村民们的闲暇生活也需要得到改善。罗布次仁在冥思苦想后,走遍了村里能歌善舞的人家,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他动员群众,采取多种形式为达曼村搞起了文化活动。每个传统节日,村里都会统一组织文化队演出自编自导的感党恩舞蹈《铃响玛》。
住房有保障、吃穿不用愁,文艺生活丰富,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也很完备。短短几年间,达曼村彻底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达曼人与当地群众同享公民待遇,开始了崭新的幸福生活。如今来到罗布次仁家,宽敞明亮的房屋,精美完备的家具家电,每个角落都在诉说着顺利脱贫走上小康路的幸福。
来源:西藏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