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人要认识自己的历史,不了解长城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长城则是一个形象的由表及里的切入点。长城以它悠悠历史、雄伟工程、丰富内涵为世人所知晓,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跨越崇山峻岭,江河湖海,遍布我国十五个省市,却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河北。在秦皇岛,被称作“万里长城第一山”的角山长城赫赫有名。角山长城是明长城从老龙头起,越过山海关,向北跨越的第一座山,也是关城北山峦屏障的最高峰,海拔519米。
漫长岁月中,或许闪电曾将结实的敌楼生生劈开,可能地震给墙体造成毁灭性坍塌,就是平平常常的风风雨雨,也都在长城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角山长城建于明洪武初年,从山脚旱门关到大平顶共1536延长米。城墙大部分就地取材,毛石砌筑,局部为城砖和长条石砌垒,角山长城的高度和宽度,有明显的随山就势特点。
角山长城上有未经修复的明朝远古长城,这些地方比游客常走的路线更加残落,有的砌砖开始老化,有的墙体摇摇欲坠,仿佛随时可能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城墙大约每隔十里便建有一座烽火台。角山形势险要,角山长城也险峻异常,这里的长城,或低缓蜿蜒,或直入云天,远望如带倒挂山峦,颇为壮观。
角山长城峰顶平坦如砥,可以同时坐数百人。在中小学课本中,在各种书籍杂志中,在不断丰盈的长城意象中,人们更深刻地读懂中国。这原本是抵御外敌的防御工事已成为让全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长城曾经拒绝征服,但从未拒绝交流。
不太平整的台阶记录着岁月的沧桑,无论中国大地如何改朝换代,只有长城,对这片土地的守望,从未改变。
依烽火台瞭望,起伏跌宕连绵不断的山岭极象大地隆起的筋骨,又如劲力士身背凸显的肌肉,张扬着力量的壮美。
眼前壮观巍峨的景观让人很难想象,将长城拆掉曾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问题。1912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宣告终结,一股扫除旧事物的浪潮席卷全国,其中拆除城墙的行动可谓声势浩大。“阻碍交通”、“有同圈养,贻笑外人”……当时,中国所有的城墙在那个除旧革新的火热年代都显得格格不入。
清朝最骄傲的两个皇帝——康熙和乾隆都曾对修筑长城深表不屑,康熙帝曾提笔写下这样的诗句: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用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长城真的如康熙帝所说,只是古代帝王挥霍显摆或寻求心理安慰的产物吗?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从单个朝代的角度看,它确实“无用”,它从未确保某一家王朝的江山永固。可如果从一个民族数千年生存发展的角度看,长城的作用骤然明晰起来。可以说,如果没有长城,中国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就要改写,或许也就不会有如今的华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