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一座城市都会有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街道,像在湖北武汉,城市面积宏大,交通网络发达,街道分布非常有规律。一般来说,主城区里的街道繁华热闹,车水马龙,因为人口密度大,人气也很高;相对来说,远城区因为各种条件限制,虽然也有街道,但其状态不能和城区比较。常见的远城区街道,人气凋零,设施简陋,年代久远,呈现出另一种风貌来,比如在蔡甸区军山街道里就有一条很特别的街道,它的规模非常小,长度也只有几公里,沿途遍布村落民房,宛若30年前的僻静乡镇,复古风格满满,它的名字叫做黄陵北后街。
街道是城镇化的产物,任何一座城市里都有街道,街道因为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繁华程度也有差异。相对于主城区里的车水马龙之热闹街道,远城区里的街道人气往往会冷清很多,比如这条黄陵北后街,它位于蔡甸区的军山街,是一条处在城市交通绕城高速以外的僻静街道。远离城区,自成一派,还被一座水库和一个湖泊包围,是黄陵北后街周边地理的真实体现,再加上此地本就不是什么人口聚集之地,因而现实中的人气更加低迷。
从蔡甸沌口开发区珠山湖大道往南,绕到珠山路,再西进黄陵大道,出绕城高速后即是黄陵街道的区域。这个地方的面积不大,道路网络有特色,基本都以黄陵做名字,比如黄陵正街、黄陵新街、黄陵小街等。黄陵北后街属于一条老旧街道,它南北接壤黄陵正街,相当于弧形里程,毗邻黄陵水库走势,虽然长度有限,但沿线居住的村落还不少。从黄陵北后街到黄陵正街,再到新街,或者北进黄陵大道,东西就能出入武汉市区了。南北走向的黄陵北后街,看着很不起眼,却成为小地方里的交通要道。
沿着黄陵北后街最南端的起点处往北走,是街道的一个弧形拐角,这里建起了几座老旧房子,年代久远,人气低迷,似乎是荒废了,又像是正在进行改造。马路一侧是老渡口,水库水路的起点,已经废弃,另一侧带着一定坡度,高高在上,上面荒废着一间老房子,紧闭大门,红砖黑瓦黑泥,肥沃的土壤,长满杂草。顺着坡势下来,是黄陵北后街主路,主路铺了水泥,在国家“村村通”政策指引下建成,竣工应该有七八年了。马路没有划路标,是典型的乡道,大概两车道宽度,双向自由通行。行道树种在一旁,杨树和银杏,长势喜人。
临马路的房子在起点处开始蔓延,与街道主路的趋势相同。最常见的是红砖黑瓦,三层楼,中间客厅两边卧室的布局,外墙裸露,木制门窗,是标准的90年代风格。因为地形地势的原因,建在马路西侧的房子较高,东侧的很低,高低对应,实际上观感并不好。好在有行道树做遮掩,实际上隐私还是被保护得很好,不过,都是老房子,且住的人少,人气低迷,没有看到居民。偶尔有妇女抱着娃娃在门口晒太阳,还有大门敞开但没有人在的,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黄陵北后街整体是南北走向,乡道的建设标准,不是标准直线,而是顺着地形地势做了很多的曲线布局。可能在乡下生活过的朋友都有印象,这是最常见的乡道建设模式,为了最大程度方便沿线居民出行。好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乡道由原来的泥泞,马路变成水泥大道,体验上非常完美。从最初的步行出门到骑自行车,再到电瓶车和摩托车,最终来到最近几年风行的机动车。有意思的是,不论家里富足与否,需要与否,都去买车,然后年底回家,机动车将乡道堵塞得死死的。
小编路过黄陵北后街的时候正值冬春时节,大部分居民都已“出门在外”。一辆机动车从南到北,沿途几乎完全畅通,没有一点阻拦,透过车窗看到的景致,全是倒退的民房。随着地势的变化,车子速度时高时低,民房的样式变化起伏:有老旧的平房,也有复杂的库房,还有被围墙包围的小别墅。民房和马路相互联系,凑成了最常见的乡镇布局,有种30年前的老旧乡镇观感。
相对来说,和黄陵北后街类似的街道在武汉非常多,尤其是在远城区,僻静冷清的街道随处可见。城镇化大潮下,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大城市的主城区,对于城市生活习以为常,反而对刻在记忆深处的老旧往事逐渐忘却。城市的发展,既创造了新的街道和生活区,也遗忘了老旧的街道和生活区,在人们迁徙生活的大趋势下,这种分化现象可能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