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前,黄鹤楼作为一座军事楼屹立在长江之畔;
1700年后,一座为纪念揭开中国近代历史新一页的建筑坐落在蛇山之下。而那座军事而立的黄鹤楼早已变成了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几经沧桑,今日之黄鹤楼矗立在蛇山之巅。
山下的那座建筑,红楼与灰楼之间,收藏并记录着100多年前的那段光辉岁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登上黄鹤楼,远眺两江分三镇的壮阔画卷。终于明白,见过黄鹤楼,才是见过了武汉。
但走进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从红楼穿越至灰楼,才恍然大悟,从黄鹤楼下至此处,才懂得了武汉的历史意义。
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这场兵变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也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度,它传播了民主共和国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这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今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就是当时的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
走进这里,不仅是在参观一座纪念馆,更是将目光穿越到100多年前,去感受那场伟大的光辉时刻。
纪念馆门前的广场中央上竖立着民国二十年(1931年)铸造的孙中山先生的铜像,雕像后便是纪念馆的大门,两面铁血十八星旗迎风飘扬,彰显着革命圣地的庄严与肃穆。
十八星旗是长方形,红底,中间一黑色大九角星,九角星的边线交点上点缀十八个黄色小圆,寓意为全体汉族同胞团结起来,以“铁血精神”推翻清王朝。
广场上的花坛也是如此造型,时刻在警醒世人,要团结,要为天下先,不忘先烈的满腔热血和付出。
纪念馆以收藏辛亥革命时期及辛亥革命人物相关的文物见长的专题性博物馆,陈列展览有《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湖北咨议局史迹陈列》、《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导览》和《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分别于红楼与灰楼中,共有文物数千件。
其中,包括有“辛亥名人字画”、“共和纪念瓷器”、“近代名人家谱”等等,是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也是武昌之旅不可错过的革命胜地。
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熊秉坤(但在熊秉坤回忆录《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里提到,首先开枪发难的程正瀛)打响了第一桥,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在参观《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的时候,不由在想,就是在当年,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敢为天下先,发动了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这一枪,响彻天地,义旗一举,四方风动。
这座原为清湖北咨议局局址变成了鄂军都督府,黎元洪出任军政府都督。在这里,革命政权发出了第一份政府公报,向天下昭告革命主张,并号召推翻清政府;
在这里,宋教仁主持起草了《鄂州约法》,约法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人民一律平等”;
在这里,鄂军都督府作为一个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的革命政权,不仅取得了争取列强中立的外交胜利,嗨领导了保卫武昌革命政权的汉口、汉阳保卫战。
在纪念馆里所陈列的所有文物中,有这两处令我记忆深刻,一是关于“彭刘杨”的介绍;
在武汉,有一条路叫做“彭刘杨路”(烈士街)。
很多人初来乍到的外地游客都不知道这条路名的来历,有人认为它是一个人名,却不知道这是三个革命烈士的姓氏组成: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
在纪念馆不远处的阅马场拜将台西边,矗立着三人雕塑。
二是孙中山先生的原音,1924年5月30日应上海《中国晚报》的所作的留声演说。
说真的,当我站在留声机前的时候,内心涌动着一股无法表述清楚的热浪。我试图闭着眼睛去聆听,我刻意避开正前方的文字内容,伟人的声音跨越了时代。
1912年,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首先来到“首义之区”的武汉,凭吊战场,安抚流离,访问鄂军都督府,表达了对武汉军民的深厚感情。
如今,首义的枪声已经渺远,但辛亥革命给我们带来的社会变化是巨大的,且100多年后,历史也向我们见证了这一枪是多么的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