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说,要去遍人民币背面的风景。而我还没来得及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却来到了5欧元纸币背面的一处风景,一座屹立两千年不倒的伟大建筑——加尔桥(Pont Du Gard)。
加尔桥,又名嘉德水道桥,因其横跨于加尔河(Gard River)上而得名。它始建于公元1世纪中叶,是尼姆(Nimes)至于泽斯(Uzes)50公里引水渠的一部分,也是古罗马时期建造最高和至今保护最为完好的一座引水渠,主要用于向尼姆城提供清洁的水源,再分送至公共澡堂、私人住宅等,18世纪中期拓宽下层为高架桥,19世纪拿破仑三世执政时期进行修葺,距今已有两千年,至今仍屹立不倒。它为古罗马人类文明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做出了杰出贡献,也对后来的桥梁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古罗马建筑艺术中的一件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实用价值。早在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段长约50公里的引水渠,大部分渠道是修在地下的,经过周密谨慎的计算和设计,使其有高低不平的段落,运用一个简单的地势落差避免了安装、设置压力系统来排除水流动过程中的障碍和促进水流动的动力。到了加尔河引水渠就只能从地上走,于是就有了这座加尔桥,它让尼姆市的居民在两千年前就用上了自来水,其完好的保护和壮观的桥拱使其成为前所未有、规模最大的古代渡槽。应该说,它是法国乃至欧洲最壮观的石桥。
加尔桥及其周边已被开发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郊外公园,因这里有加尔河及山谷,可供游人来此进行各种户外活动,景区门口就有一张整个公园园区的地图。
尽管之前已经在网络、电视各种媒介里看见了无数次,但当这一天我真正站在她面前的时候,还是难掩那一刻内心的震撼。
还有另外的两种说法:一是说5欧元纸币背面的桥,只不过是以此桥为模本,而并非这座桥的原型。二是也有人说5欧元纸币背面的图案是西班牙的塞戈维亚引水渠。
不过,争论究竟是哪座引水渠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确实是已经在这里屹立了两千年的建筑了!
虽然名为“加尔桥”,但因为它真正的作用是用来输送水源的引水渠,或许称之为“加尔渠”更贴切些。雄伟的加尔桥上下共有3层叠拱横跨河谷,高出河面49米,全长约269米,当时每天要输送20万立方米的水到尼姆城中。整个水道长约50公里,将泉水输送至目的地约需27个小时,引水渠90%都埋藏于地下,每公里的倾斜度不足25厘米,前后只有17米的落差,在这17米落差内,要不依靠任何人工和机械的动力,而将水在复杂山林地貌下源源不断地推送,古罗马人精确的计算和巧夺天工的技术,不得不令人再次赞叹。
两千年前,约有近千名工人,历经15年建造好了这座引水渠,下层宽9米,上层宽3米的梯形设计使得其结构异常稳固。圆拱是古罗马建筑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从斗兽场到浴场,都有它们的身影,可以最大限度地分散压力。
引水渠底层是人行道,有6个圆拱,中层11个,最上一层35个。选用当地石灰岩搭建,整个水渠未用一点砂浆固定,全凭古罗马工匠的高超技艺,将一块块重达6吨的巨石叠加起来,整座桥自公元前1世纪开始建造,历经洪水、地震、战争等天灾人祸,至今仍然能保存完好。
而现代社会又有几座桥能做到这一点?
18世纪在桥的底部加建了能走马车的公路桥,但这一举动遭到了许多人所诟病,甚至有不少人斥其为“丢脸”。如果想上到桥的第三层必须提前预约门票,由专门的引导员带领参观游览。
站在桥底层向上仰望,有一些石块突出在外,这可不是“没头脑”的建筑师忘了切割平整,而目的是以后修缮时便于搭脚手架。整座建筑没有用一点黏合剂,完全凭借石块的切割与精确的计算设计,利用石材之间相互支撑的力量撑起了整座建筑。虽然桥的长度是下短上长,但从横断面看,却是下宽上窄,十分符合力学原理,有利于桥的稳固。
同时,加尔桥所在的普罗旺斯地区秋季多狂风,河水夏季又会暴涨,为了适应这一特点,减轻洪水的侵蚀性冲击,底层的桥墩完全建立在河床岩石上,设计者在每个桥墩的上游方向设计了一个三角形的分水墩结构,以减轻对桥的冲击,还曾挖凿河床以便于洪水从桥孔通过。
春秋季处于枯水期,可以走下干枯的河床,从下方仰望加尔桥。 如果是夏季来到这里,河水上涨,还会有很多游人来此划船、游泳。
在法国的不少景点都能看到由老师带领的小学生们,这里的孩子们真幸福,能在大自然中上课,这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加尔桥是古罗马时期的建筑杰作,也是法国参观人数最多的十大景点之一。两千年来,有无数名人慕名前来,只为一睹其宏伟风采,著名的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参观后曾说:我看到的是一座用双手建立的丰碑,只有古罗马人才能建造出这么完美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