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地处鲁西南,从湖边望去,近处芦苇金黄,小船摇曳;远处碧波万顷,白鹭翩飞。这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
东平湖蓄滞洪区是黄河中下游重要的蓄滞洪区,当花园口洪水流量达到每秒22300立方米时,东平湖将敞开怀抱接纳来水,确保下游安澜;它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枢纽,长江之水一路北行,经十三级泵站提水汇入这里,从此自流而下,输向京津冀地区;它还是京杭运河复航工程的最北端,不久的将来,一艘艘货船将从这里的东平港起航,直达江浙。
近年来,山东东平举全县之力,保护好、治理好、利用好东平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生态修复
黎明时分,东平湖上静悄悄。两只小木船轻轻划进湿地,上面载着几名手持拍摄器材的鸟类摄影爱好者。
“大家不能再靠近了,青头潜鸭的警惕性很高。”“鸟导”张建轻声嘱咐。前几年,张建还是另外一个身份——湖中一家餐饮船的老板。当时,这样的餐饮船比比皆是,垃圾倒进湖里,臭气熏天。“整个湖上还布有12.6万亩网箱,每年投饵就要3万多吨,水质怎么能达标?”东平湖管理委员会主任陈其林说。
2017年实施的东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首先就是取缔餐饮船。“餐饮船污染太大,那钱挣得不舒心。”张建说,如今自己的餐馆挪到岸上,生意照样红火。随着鸟类数量逐渐增多,张建凭着对湖里地形和鸟类习性的熟悉,当起了“鸟导”,接待慕名而来的观鸟爱好者,仅此一项,一年收入便有三四万元。
同样受益的还有沿湖村庄。桑园村三面环水,村民世代打鱼为生,村里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长期直排湖里。2019年,县里投入900多万元建起污水处理设施,所有生活污水都由管道收集后统一处理。为把好湖水质量,东平县在戴村坝修复了790亩湿地生态圈,有效减少了水污染,更让这里成了动植物的乐园。
近年来,东平县在全域范围内进行生态项目整体化布局,总投资32.14亿元,生态环境得到了大幅提升。通过拆除网箱、砂场清理、拆违清障等行动,当地清除违建447处,清理网箱网围12.6万亩,打捞菹草4万吨,清理废弃船只1500艘,水质稳定在国家地表水Ⅲ类水标准以上。
隔离防护
“夏天,这片金枝槐金灿灿的,那片白皮松绿油油的。到了秋天,那片五角枫红艳艳的,别提多好看了!”指着老湖镇环湖路旁的一片树林,种了半辈子树的东平县林业发展中心职工马忠新高兴地说。
水质好了,湖水清了,东平湖就像一颗嵌在鲁西南大地上的蓝宝石。为了给这颗宝石镶起一道“花边”,东平县近两年来大力建设环东平湖生态隔离带,74公里的生态防护林悄然成景。
“建生态防护林,并不是简单栽树。”马忠新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县里请来专业机构高标准规划设计,湖边浅水区建湿地,栽植多种乔木、灌木和水生植物,增强污染物降解能力;湖岸修建绿色生态漫道,供群众和游客休闲观光。”
银山镇卧牛山村背山面湖。以前,一条不到4米宽的土路,路面失修,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新建的生态隔离带道路,宽19米,配有专门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年近80岁的村民唐广顺,每天都会沿着步行道散步,“城里来的游客都可羡慕了,说我们住的是湖景房,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健康长寿!”
东平县交通局副局长赵方厚说,这条路是民用建筑与东平湖湖面的分界线,建有专门的排污管网,能有效防止沿线雨水、污水直排入湖,“一旦遇到洪水漫堤,还能够有效保证沿湖群众在最短时间内安全撤离。”
渔民转型
老湖镇王李屯村渔民李后坤,现今的工作是手划木船载着游客游览湿地。“一圈下来四五十分钟,游客可以饱览东平湖的美景。”李后坤说,“现在我每个月能挣4000元左右,看着环境越来越好,听着游客对美景赞不绝口,心里也舒坦。”
李后坤从2000年开始用网箱养鱼,40多亩水面,一年最多能挣20万元。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取缔了网箱网围,没有了收入来源,李后坤的渔船也闲置了。
守着好风景,不能过穷日子。为了解决这些渔民的生活问题,东平县大力发展以东平湖为品牌的文旅产业,对全县的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提升,大量渔民转产旅游业。划着同样一条船,李后坤吃上了旅游饭。
同样一条渔船,渔家姑娘解庆丽把它划进了网络直播间。“大家看,这是我老公刚捕的大鲤鱼,足足有7斤重,味道鲜美。”一条渔船、一对夫妇、一部手机,解庆丽的直播又开始了。
增殖放流、定期禁渔,让东平湖渔业真正实现了“人放天养”。解庆丽开网店、做直播,忙个不停。她的网店每天出单200多箱鱼和其他湖产品,每月营业额达10万元。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泰安市委副书记、东平县委书记曲锋说,“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就必须加快形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作者:本报记者 肖家鑫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