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人秋”架上,坐着四男四女,转动秋千,男女双方对唱苗歌。
当旋转的秋千突然停下来,谁停在最高处,谁就要单独唱苗歌。歌声成为阿哥阿妹表达情意的方式。一位苗家阿妹笑着说:“唱到我心里去的,我就选他。”
来到矮寨,走访当地苗寨,你能感受到这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体会到它的无穷魅力。
本报记者李琼皓湘西报道
“咦……呜……”伴随着情绪饱满、朗朗上口的苗歌响起,苗族鼓舞表演率先开场,苗鼓声响彻山谷,传递矮寨人的幸福声响。
苗家人将独特习俗、传统服饰、特色建筑及文化古迹的留存代代相传,增强文化认同感,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日,“矮寨不矮时代标高”媒体采访团来到湘西自治州吉首市矮寨,走入德夯苗寨、吉斗苗寨等,串联起精神线、历史线、文化线、故事线,拨开矮寨那极具神秘色彩的层层雾帘。
女鼓王去世前仍惦记鼓舞传承
婚嫁迎娶打“猴儿鼓”,丧事祭坛打“老人鼓”,贵客来了打“迎宾鼓”……德夯苗寨人的生活和苗鼓密不可分。
在苗族,哪里有鼓哪里就有鼓手云集。矮寨镇坪年村的龙英棠,是公认的新中国第一代“苗家女鼓王”。1950年湘西解放后,龙英棠先后到吉首、花垣、龙山、桑植等地表演,每到一处,龙英棠的苗歌清唱和鼓舞都最受欢迎。
龙英棠一直在湘西等地教鼓舞,石顺明、龙菊兰、龙菊献等几代苗鼓王都曾经是她的徒弟。“在矮寨,很多女鼓王坚持传授鼓舞,龙英棠就在吉首大学、矮寨等地举办了20多期苗鼓舞培训班。”矮寨镇文化站站长施云生说,龙英棠去世时83岁,但仍惦记着鼓舞传承。
在施云生看来,苗鼓在苗族人民心中的地位很高。“苗族数千年来一路抵抗追击一路耕播劳作,无论遗弃什么东西,有四样东西拼死保护都不能丢:谷种、苗鼓、武器和银饰,苗鼓排第二。”
湘西苗鼓源于生活,通过一个动作来再现苗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及情感。不少游客老远就听到寨子里的鼓声,这正是第四代苗鼓王龙菊献敲打着苗鼓迎接四方宾客。
由于山高路远,过去苗鼓的传承几乎只在各自村寨里言传身教。现在苗鼓声声,不仅“鼓舞”下一代,还“鼓舞世界”。“用苗鼓传播文化的功能逐渐被放大。不少苗族鼓王和非遗传承人都在吉首市开办了苗鼓培训机构,鼓舞逐渐进入当地各类学校的艺术与体育课堂之中。”施云生说。
感情、寓意、场景都唱进苗歌里
实际上,虽然苗族没有文字,但是苗族人通过语言加工衍生出不少独特的艺术,以此延续历史文脉。
“苗歌传情,歌声有独特寓意。”施云生介绍,传统节日,苗族人民载歌载舞。比如农历立秋这天是“赶秋节”,荡秋千、赛苗歌、打苗鼓,共庆五谷丰登。“八人秋”是其中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苗家人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八人秋”架上,分别坐着四男四女,架下站着两位老人为秋公和秋婆。他们先唱开秋歌,再转动秋千,秋千的旋转靠旁人用手推以及秋千上的男人用力蹬踏板。
在转速均匀时,便开始了丰富多彩的对苗歌,男女双方盘歌对唱交流感情,介绍身世。“当旋转的秋千突然停下来,谁停在最上面谁就要唱歌。我会通过歌声判断,唱到我心里去的,我就选他。”一位苗家阿妹笑着说,“要找一个懂你的人。”
2016年,苗族的“赶秋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非遗保护项目。施云生说,湘西苗歌萌芽于苗族人的农耕集体生活时期,男女老少的感情、寓意、场景都唱到歌声里。“但苗歌发挥作用不止于此,有时政府开会会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将举措落实下去。”
据报道,国家税务总局花垣县税务局曾邀请当地企业、群众共同参与,在十八洞村举办减税降费“苗歌宣唱会”,让苗歌版“减税降费”瞬间火了起来。“平时苗话也讲习惯了,用普通话沟通还真不太顺畅,税务局这次用苗歌形式宣传税收政策,很用心,也有新意。”当地群众鼓掌称好。
吃稻花鱼感受苗家人的淳朴
既能载歌载舞迎各地游客,又能日落而息,遵循着古老的生活习俗。吉斗苗寨,是苗家文化里最具代表性、苗家人居住的苗寨。
吊脚楼,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依山傍水,层叠而上,楼上住人,楼下架空。“不强行改变自然环境,根据地形特点,因地制宜,真正的田园生活。”施云生说。
谷雨时节,苗家人会同时放养稻花鱼苗,种下秧苗,等待它们长大,变得肥美灵活。稻花鱼与湘西腊肉一样,是湘西的代表性食物,极具湘西味道。
湘西女人是捉鱼高手,一年能捉三四百条。她们顾不上一身泥污,就赶紧回家做稻花鱼了。“稻花鱼是田野馈赠给人们的礼物,不需要什么烹饪技巧,只需趁鲜下锅,可蒸可焖,鱼香鲜美,口味一流。”吉斗苗寨一农家乐经营者龙秀成说。
刚开始,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苗家人没什么经验,稻花鱼也不知如何计价,有时便直接送给游客。“现在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农家乐经营慢慢上道了。”龙秀成笑着说。
矮寨·千年之雅
经历两次失败终于圆了鼓王梦
本报湘西讯“苗家人不轻易服输,鼓王的使命,是传承民族文化。”近日,第六代苗鼓王杨欣落泪分享成长经历,两次挑战、一次失败,2013年终于获得“鼓王”称号。
从默默无闻到一战成名,杨欣的“鼓王梦”圆得颇具戏剧性。第一次由于技艺不精,铩羽而归。第二次在2005年争霸赛上,她发挥出色,却因一个小失误——鼓槌从手中滑落,而与“鼓王”擦肩而过。
之后几年,杨欣离开吉首,开始了在异地打鼓的生涯,这一打就差不多两年。一次她打完鼓被客人夸奖,聊天才发现,这个客人恰好看过2005年的那场鼓王争霸赛,对杨欣印象深刻。
这次意外的、来自陌生人的鼓励,冥冥中成为她回归德夯的序曲。8年后,她再次有备而来。“我对苗鼓有深切的热爱,也知道自己肩上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有多重,所以才没有轻言放弃。”杨欣说,正是身边人的鼓励与自己的坚持,使她最终圆梦。
自2013年起,吉首已连续八年举办“鼓文化节”,并以打造国际性节会品牌为目标,邀请澳大利亚、巴西、韩国等二十多支全球知名鼓队参与展演。
彭英生是苗族猴儿鼓第二代鼓王,十七岁进入德夯民族艺术团,苗族鼓舞成为他的主攻方向。“我曾经拜第一代猴儿鼓鼓王石成业为师,专攻猴儿鼓,得到了师父的真传,并掺入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得到创新。”
猴儿鼓是苗鼓中的一种。苗家花鼓,本来男女均可表演,可是被女子风头占尽,苗家男人们就倾向于学猴儿鼓。猴儿鼓活泼、俏皮、富有灵性,同时融合很多武术动作,更能表现男人的力量和风格。彭英生把苗族花鼓的套路全都掌握后,就把花鼓的技法融合到猴儿鼓中,创作了经典之作《金猴戏鼓》,在2005年德夯“中国文化节”中一举夺魁,获得湘西猴儿鼓第二代鼓王的称号。
龙英棠、石顺民、龙菊兰……这些在苗家人心目中响当当的鼓王,经过世代传承,不仅将鼓声敲在了湘西,敲在了游客的心上,更敲到了世界各地。
记者李琼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