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是主城区有名的一条溪沟。记者从九龙坡区获悉,前不久,随着桃花溪雨污分流官网工程的提档升级,桃花溪的溪水越发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来这里打卡春色的游客一波接一波,桃花溪也逐渐火了起来。
桃花溪,从曾经的一条人们捏鼻而过的臭水沟,如何变成大家都喜欢的打卡美景的呢?原来,桃花溪的蜕变之路就是城市环境得以改善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九龙坡区获悉,桃花溪经过20余年的系统治理,如今终于变成了清澈的溪沟。桃花溪从北宋以来就有记载,在历经近千年的蜕变后,终于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
终于清澈见底 它本就这么美
春天的桃花溪,柳树垂堤,微风拂面。
久违的太阳终于露脸了,茶余饭后,桃花溪两岸的居民都走出家门拥抱春风。“桃花溪现在完全变样了,你看就在岸边都能看见江底的鱼儿在游。我们相信,我们的居住环境也会变得越来越舒适。”家住桃花溪附近的居民王文杰告诉记者,这是百姓目之所及的快乐。
据介绍,桃花溪的原本名叫渔溪。古代,这里曾经鱼儿成群,环境特别地优美。
据同治《巴县志》记载:鱼溪浩:“出石桥铺,至牛溪入江。”民国《巴县志》记载则更为详细:“鱼溪浩:其源自石桥乡曲折东南流经上、下石桥(上石桥,荒沟——冶金路段。下石桥,西郊路九龙坡区府段)。有发源于方家岩下之小溪流(杨溪河)自西南来,会而入于江。”
九龙坡区文史专家何承玖进一步解释,渔溪正源发源于沙坪坝平顶山(龙脊山、龙看山)白马凼,流经石桥铺,名石桥溪;发源于观音寺附近一般称为观音溪。两溪在白合〔鹤〕村桃子林汇合,并于下石桥汇入杨溪河支流,最终于九龙坡、大渡口之间的鱼鳅浩(牛溪)汇入长江。
自北宋至上世纪60年代,桃花溪名“鱼溪”,或作“渔溪”。渔溪其名,拆文解字,多因此处长久以来水清岸绿,人们可以在溪水里打鱼。古时人们大多逐水而居,水既是日常生活必需,也是重要的交通路线。可以想象,水草丰盈的渔溪两岸,一定聚集了不少百姓。可以推测,至少从北宋开始,便有人在此世代居住,形成聚落。
到上世纪60年代初,渔溪两岸部分河段桃花灼灼,鸟语婉转,清澈溪水潺潺流淌。渔溪从此改名为桃花溪,有了“桃花夹岸,落英缤纷”的味道,也足见当时的美好景象。
溪水潺潺、鱼虾成群、桃之夭夭,人们快活地在这里撒网捞鱼、游泳嬉戏,无论是渔溪还是桃花溪,都记载着两岸居民一段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
污水排入盛景不再
连行人都不愿路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民在享受清水绿岸的同时,也给桃花溪带来沉重的“负担”。
到上世纪80年代,原先为桃花溪注入水源的几条支流,其河床已经全部被掩埋于工厂和道路之下。支流的萎缩,最终导致桃花溪成为一条没有源头的死河。加上桃花溪沿线密布了近千家企事业单位,居住了40万居民,每天约6万吨生活、工业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桃花溪,整条河流内淤积的垃圾一度高达300万吨。
桃花溪河道越变越窄,演变成为一条“季节河”,大部分时间是干涸的。在夏天汛期的时候,只要降水量达到50毫米,其穿越杨家坪、石坪桥一带的河段就会泛滥成灾。
水体发黑变臭,桃花不再,鱼虾也没了踪影,别说当初能下网捕鱼的盛景,就连垂钓都不会有人再选择这里。提起桃花溪,周边群众都称其为“死河沟”,路过都要掩鼻而走。
1987年,桃花溪确定整治。这次行动共修建排水管道28公里,对部分河道进行了清理和绿化,共投入1868万元治理经费,历时长达10年。其间,在动物园河段也曾出现过清水荡舟的场面。但由于只对部分河段进行整治,上游源头的污染源并没有得到很好控制,最终导致治理力度跟不上污染速度。
不久后,排污管道堵塞,污水又直排河道,桃花溪河水黑臭依旧,垃圾随处可见。桃花溪陷入新一轮更严重的污染。
经系统规划治理
清水重回桃花溪
1999年,桃花溪治理工程被市政府列为“民心工程”,并成立桃花溪市政建设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桃花溪的治理工作。
2001年12月,整治工程开工。工程分两期建设:2003年完成河道的治理和污水截流;2007年完成以建设彩云湖水库以及湿地公园为主的“清水工程”。整治的力度也超过了从前,岸边20米内均纳入控制范围,对30公里主、支河道进行清淤和河堤修缮,满足50年一遇洪水防洪要求;沿岸20余处垃圾堆放场彻底关闭,200多万吨堆存的垃圾全部无害化处理;全流域新建污水管道100多公里,两岸生活污水全部接入重庆主城区污水处理系统;新建两岸景观5处,新增绿化面积11万平方米。
整治工程如期进行,河道治理、污水截流等控制工程相继完工,“清水工程”也取得实效。2007年10月20日,日处理污水1万立方米的扬声桥污水处理厂首次为桃花溪注入处理后的中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类排放标准,总蓄水量为5万立方米。清水又一次回到了桃花溪。
彩云湖水库修建
桃花人面两相映
污水全部截流以后,桃花溪就没有了来水,对于保持桃花溪的水土涵养和生态恢复,光是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清水远远不够。如何解决桃花溪的水源问题呢?彩云湖水库则成为了桃花溪涓涓清流的源头。
彩云湖水库于2007年6月开始进行全面施工建设,选址在桃花溪上游。根据规划占地300余亩,总蓄水量168万立方米,平均水深近80米,是当时我市所修建的最大水库。再加上栽种有梭鱼草、再力花等抗污力强、能大量吸收重金属、净化水体的植物,形成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一边涵养雨水,一边对污水进行吸污消化处理,同时又成为城市人踏青巡游的后花园。
至此,桃花溪的污水,一部分进入污水截流管网送入鸡冠石污水处理厂,一部分进入扬声桥污水处理厂,另一部分经过人工湿地公园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排放。后两部分都作为水源补充到桃花溪中,整条桃花溪开始重新流淌着清澈的溪水。桃花溪逐步恢复生态功能,美丽的桃花溪重现人面桃花交相映的景象。
2010年,经过近10年综合治理,整治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伴随着彩云湖水域的多次升级改造,周边交通等配套也逐步完善。治理之后,对于城市快速扩张、人口大量聚集、污水管网建设滞后、雨污未完全分流等可能导致的水体再次污染,九龙坡区始终坚持长效化管理、常态化整治,成果巩固从未间断。仅2020年,九龙坡区就投入5亿多元,实施彩云湖及桃花溪流域雨污分流管网提档升级工程建设,新建雨污水管网约44公里,新建两座雨污水净化设施,实现流域污水应接尽接、雨污分流,彩云湖及桃花溪水环境质量保障持续增强。
十多年来,桃花溪和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也在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彩云湖综合整治将城市建设、环境改善、民生实事、生态建设融于一体,创新了城市湖库整治理念,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有效带动了区域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周边高档商务、高端住宅楼宇、高新产业聚集,区域经济蓬勃向上。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通讯员 周双双 九龙报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