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八佰》热映,位于上海闸北区的“四行仓库”纪念馆也迎来了火热的参观潮。
前阵子不少夏山教官也去参观了四行仓库,而就是在这次参观途中,我们碰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案例:当天也有许多粑粑麻麻带着孩子们一同参观,其中当走到纪念馆里这个位置时,我们听到了一个妈妈与他8岁大的儿子之间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
讲这个对话之前,先了解一个背景小知识。
图片上是模拟的淞沪会战中“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真实场景,1937年10月28日,日军在始终无法突破仓库防线后,有一小队十几个日军,潜至仓库底层,企图用成包的烈性炸药,炸毁底层墙体,借以打开一个突破口。这里恰是一个射击死角,这要是让日军炸开一个大口子出来,四行仓库就算是完了。
这时,国军一名叫陈树生的敢死队员,身上捆满了手榴弹,拉响导火索后,从六楼跳进了这一小队日军是中,一声巨响后,敢死队员陈树生与十几个日军同归而尽。
这是关于照片背后的故事,当天参观的妈妈也结合这一场景对8岁的孩子进行了教育,“你看叔叔是不是好勇敢?为了保护阵地,直接绑上手榴弹去消灭敌人。这就是舍生取义”(原话如上)
8岁小男孩听完后,问了妈妈一个问题:“为什么叔叔跳下来时,手榴弹没有炸毁仓库大门?”
我相信,在我们与孩子很多次的交流和沟通中,孩子们总会有数不清的这样超乎我们想象的回答。
现在,先不要往下看,请先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您是现场的那位妈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
妈妈听到孩子问这个问题后,明显愣了一下。接下来她的回应是:“这个不重要,你看叔叔多勇敢啊。”(原话)
《小王子》里说,“All grown-ups were once children... but only few of them remember it.”(所有大人都曾是小孩, 可惜只有少数人记得这件事。)
面对孩子的问答,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常常会羞于承认自己不知道、抑或有时觉得孩子的问题很可笑。
夏山的训练营里,经常有粑粑麻麻问我们,为什么我和孩子交流不到一个频道上,很多时候感觉是“鸡同鸭讲”?而你们的教官总感觉能和孩子打成一片?
儿童心理学里,在谈到父母的自我认知时,最容易出现的两种现象是“权威感”与“控制欲”。
权威感往往是通过这样的日常方式塑造起来的,孩子不知道的我都知道、孩子解决不了的问题我都能解决……
而控制欲最常见的体现包括,期望孩子按照设定的路径履行。成人问的问题在我们期望的答案范围类的,叫做正确。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找答案、我们可以通过询问纪念馆的叔叔阿姨寻找答案、我们可以通过上网搜索手榴弹的相关知识寻找答案……
这后面的过程比单纯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要有趣得多的多,也对孩子更有意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