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的出生地不在毛卜喇,我的根却在那里。那里有完整的毛氏家谱、祖宗祠堂和毛氏族人中最年长的活化石;那里有山泉,有水库,有俗称小盆地里的良田万顷;有淳朴的民风,有国家级非遗,还有明长城遗址和美味绝佳的羔羊肉。第一次去毛卜喇还是三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是个夏天,我和舅每人骑一辆自行车,翻大山进深沟,颠簸在崎岖的石头窝里,东一个庄子,西一个院落抖擞了一整天,下午回家,肠子都快倒出来了。从此,便再没有了要去的想法。
近几年,随着扶贫攻坚力度一年比一年加大,新农村建设稳步扎实推进后的斐然成果,羊羔肉口口相传的细腻美味,民俗的奇特与民风的淳朴,毛卜喇再次出名了!这时候,我又迫切地想去毛卜喇看看了。谋划了好些日子,终于在夏日周末的一个早晨,和十几个初中同学邀约在那儿。我们站在民俗馆门口的“卍子灯”图谱上,共同领略了先祖的智慧;攀登在崎峻的龙首山上,欣赏了“车辘沟”丹霞般的奇石美景;在辽阔的原野上欣赏着草原的广袤,长城的瑰丽,农家样板房的精巧别致。和老村民促膝探讨了毛卜喇名字的由来,以及明成祖所赐甘肃毛氏祖先哈拉歹“毛忠”及“忠勇侯”的传奇故事和毛氏宗祠所在地。消停消受了一次美食、美酒带给我味蕾的刺激和舌尖的快感。我们还实地参观了金川集团公司的扶贫援建项目和金川集团居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羊产业项目基地,深切感受到了扶贫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卓越成效和重要力度。
那天,因为我要等下大夜班八点半才能到家的老严,当我们从金昌出发时已是九点以后了。我心里着急,驾车抄近路绕金川峡赶过去。绕过水库,过了圣容寺,便是二十几公里通往毛卜喇的乡间公路。因为着急赶过去和同学们会合,我便不能分心欣赏道路两边的乡村美景。
当我的车停在门口,前期到达的老田老张他们已经把羊肉都准备好了,只等手艺一流的田嫂把新鲜的羊羔肉黄焖好,杂碎火爆上,将西红柿、黄瓜和稀罕的野菜用酱料拌好。十二点左右,一桌丰盛的午餐做好了。
喝了一杯茶,稍作休息,我们驱车到金川集团公司的重点扶贫项目,年存栏30万只肉羊基地去参观。遗憾的是,我们到了现场,一期工程刚刚结束,圈门紧锁,二三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前期3100只母羊和90只种羊,大多数被集中在河西堡基地和永昌基地。因消毒设施尚未完善,怕参观者带有病菌,我们只看到了建设中的大型养殖场,听负责人讲解了远景和蓝图。随后我们又到了山势陡峭、奇石林立的“车辘沟”爬山欣赏了近似于丹霞的奇山异石。
吃过午饭,喝酒的继续喝酒,午休的已渐入梦乡。我觉无聊,便和几个不喝酒的同学在碎石砌成的”卍字灯”的图谱上寻找迷宫般的出口。卍字灯俗是甘肃省永昌县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其原地就在永昌县红山窑乡毛卜喇村。“卍”是梵文,含义为“吉祥之所集”,是“瑞相”“万德吉祥”的标志。2008年,永昌“卍”字灯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午后,在崭新又宽敞的农家小院里,我们欣赏了留守的老艺人略带沙哑又高亢嘹亮的“宝卷”说唱。永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各种小戏小曲世代传承传唱着,沿袭着华夏文明的脉络,承载着大漠戈壁的厚重,彰显着金昌民俗文化的亮点。老人们拉着二胡,弹着三弦,饱经沧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我们围坐四周,静静聆听,感受着家乡泥土般厚重的文化和乡情,心中油然而生出浓浓的爱恋。
我独自起身走出小院,站在一片笔直的白杨树下,看树叶儿的相互碰撞和窃窃私语,看麻雀踩在它们肩膀上表现出的惬意和舒心。看着留守在这里的每个人,虽过花甲或是耄耋,但每个人脸上都绽放出着灿烂又安逸的笑。他们就像生长在身旁的白杨树,儿孙虽大都在城市里安家落户,他们却把根深深地扎在了生养他们的泥土上。
老人布满皱褶的脸和门口白杨树深褐色的树皮,让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课文《白杨礼赞》,明白了深耕这片土地的人,才是土地真正的主人。有了老辈人和白杨树的坚守,才使这里保留了村庄和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