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如诗如画的哒啦仙谷风景区,梦幻仙湖、七彩花田等靓丽美景会让你如痴如醉、心旷神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走在色彩斑斓的农家巷子里,仿佛身临其境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当你在寨子中怡然自乐穿梭游览时,会被一处“红军留宿遗址”吸引住,自然美景中的红军故事令人感动,军民一家亲的革命情怀令人敬仰,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一次难以忘怀的党史学习教育。
这个寨子叫老娃塘,1936年3月28日,红二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将领的率领下,从云南的宣威进入柏果,经盘关进入现在两河街道的鄢官、岩脚、吴官等地,下午从贤坛庙兵分三路攻占盘县城。3月30日召开了著名的“盘县会议”。
其间,有一个排的红军来到老娃塘,他们严格执行“红军是人民的军队,要爱护人民,维护老百姓利益”的政策,遵守红军纪律,没有扰民,得到村民同意后留宿在吉春元等农户家里。虽然红军经过长途跋涉已经疲惫不堪,但他们放下行李就四处走村串寨,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思想,并到鄢官屯惩治了当地的地主恶霸,将粮食分发给穷苦老百姓,将地主的猪杀了分给老百姓吃。红军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老娃塘彝汉乡亲们的大力支持,老百姓非常感激他们。
仅仅一个排的红军队伍,在吃不饱、穿不暖的长征途中,利用短短一天的留宿时间,到处张贴宣传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政策,帮助老百姓打扫庭院卫生,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道理。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当时年仅18岁的老娃塘年轻小伙子吉玉舟参加了红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第二天红军出发时,老娃塘的男女老幼依依不舍,含泪送别红军。红军也把他们长征途中视为“珍宝”的马灯送了一盏给老娃塘的乡亲们。红军留宿老娃塘的故事就这样一代一代地流传。在这盏马灯的指引下,老娃塘先后有张成双、许生明、吉成达等同志加入了革命队伍,为国家的解放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85年,当年红军送给老娃塘乡亲们的那盏马灯已经很难寻找,但一盏马灯的深情厚谊,却在老娃塘代代相传、妇孺皆知。一盏马灯虽然很普通,但它却是当年红军夜晚行军的重要“装备”,红军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忍痛割爱,把它送给了乡亲们,体现了红军惜民、爱民、为民的情怀,彰显了坚如磐石的军民鱼水情。
在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的春风让老娃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处哒啦仙谷景区核心地带的老娃塘村民通过“三变”改革加入了合作社。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脱贫攻坚队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按照“早上看、白天干、晚上帮”的工作步骤,因地制宜确定帮扶措施,引导群众就近务工并搞好环境卫生,收集好“一户一袋”资料。五年多的寒来暑往,哪怕是在道路结冰的寒冬腊月,驻村帮扶队员也要来回徒步三小时到贫困户家中嘘寒问暖;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真帮实扶中,结下了“亲戚”“好友”般的友谊,贫困户也在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下产生了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如今,老娃塘的村民收入满意,吃穿不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家庭医生上门签约、家家户户住上别具风格的小洋楼,幸福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吃水不忘挖井人”,老娃塘的乡亲们“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永远不忘“那盏马灯”,永远感恩党的好政策,继续通过勤劳的双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昂扬的斗志走在更加幸福美满的乡村振兴道路上,憧憬和创造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凉都新未来。
来源:六盘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