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为羌、戎之地。战国末期属古雍州之城,后历经西汉、三国、西晋、十六国、隋、唐、北宋、金、元、明、清等时代,其历史非常悠久。
但在这座城市里,最有名的景点要属唐朝时期建成的八坊十三巷,巷内的河州砖雕是当地的一大文化特色。源于秦汉,成熟于北宋,明清时期已广泛使用,是临夏民族建筑装饰艺术的体现,多以梅兰竹菊、山水花鸟、珍馐佳肴、八宝博品等物象为题材,成为八坊十三巷里不得不看的一项景观。
来临夏两趟,不论时间多赶,这八坊十三巷还是要去走一走的,这算得上是临夏市区最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古巷风情街,也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坝口巷、北巷、沙尕楞巷等十三巷组成。
但这八坊十三巷的形成,并非一开始就形成,它是慢慢逐渐形成今天这般规模。早在唐朝时期,就有大食、波斯等国商人在这一带来往经商和定居。
到了宋代,对蕃商实行开放政策,允许民间交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因此自唐朝以后,宋代时期的临夏一度成为中亚、西域各地商人贸易的重要集散地。有的蕃商就开始在聚居地设“蕃坊”,这“蕃坊”就是今天八坊十三巷的初步模样。
而元代始回族的逐渐发展和初步形成时期。元世祖至元年六年设河州路,为数众多的的蕃商在此落户为名,娶妻生子,并是与汉族等民族通婚,为河州回族形成奠定了基础。八坊第一座有记载的清真寺:南关清真寺就是在这个时期建成,人称“连根柱寺”。
但在明代,就出了这么一个规定:“禁胡服、胡语、胡姓”,严谨胡人族内通婚,促进了回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八坊回族聚居区多教坊结构的形成。明代时期,先后建起了王寺、花寺、城角寺、北寺。
元明以后逐步修建了八座清真寺及其教坊,形成了一个“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的聚居区。 街巷结构已经十分成熟,“八坊”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清初,这里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店铺林立,居民三万余人,全系回族。
只是这经历千年的八坊,也为逃过1928年的一场大火。当时河州镇守使赵席聘洗劫,火烧八坊,连烧八天,房屋楼阁荡然,变为一片瓦砾,八坊聚居区解构。1930年,八坊按原有格局重建清真寺和聚居区。改革开放以后,“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的建筑格局和生活区域得以重生,占地3平方公里,成为国家4A景区。
尽管我们今天看到的八坊十三巷虽为重建,但千年的历史文化并未随那场大火消失殆尽, 街巷内的各式清真寺融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阿拉伯文化特色于一体,庄严肃穆,秀丽壮观。河州砖雕则是其中一绝。
在看多了江南徽派砖雕之后,再赏西北砖雕,这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在结合历史之后。临夏,古称河州,因此这砖雕被称之河州砖雕,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素负盛名。
尽管街巷里的店铺琳琅满目,但这砖雕却是更为丰富精彩, 主要用于伊斯兰清真寺、拱北及民用建筑影壁、照壁、门楼、卷门、墀头和饰脊、山花等装饰。
而在八坊十三巷,这砖雕艺术就显得更为融入生活,也反映出这千年历史的发展历程,并且积淀了深厚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文化和古老文明,不论是过了多久,“八坊人”依然默默传承和延续着先人的传统文化根脉,令游客对八坊人”的传统生活以及临夏古老文化起到更深的具体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