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宋景祐二年(1035年),赐名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
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廊庑俱全。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嵩阳书院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8间。
嵩阳书院建筑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雅致不俗,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
大唐碑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通篇碑文1078字,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
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
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三将军柏毁于明末。
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范纯仁等很多名儒。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北宋末年,嵩阳书院因战乱被废。清康熙年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