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散布在松江乡间的传统民居时,内心感到十分震撼。”去年9月,家住方松街道的夏逸民在一次骑行过程中,途径叶榭镇东勤村,意外地发现了这座房龄超90年的传统民居。歇山顶、哺鸡脊、小青瓦屋面、梁架上的特色雕花……光是外形,就足以让夏逸民为之赞叹。
▲ 叶榭镇东勤村7号民居
从那以后,清晨7点出门,备好一袋干粮,骑上一辆自行车,到松江各大乡村的自然村落走访调研,俨然成为他的习惯。耗时三个月,他走访了近三百个村落,拍摄并记录了一百余处传统民居,叶榭镇、石湖荡镇、小昆山镇、新浜镇等地都遍布他的足迹。
今年50岁的夏逸民出生于新桥镇的庙三村。1993年,从南京海运学校毕业以后,他成为一名远洋船员。2007年,骑行成了他闲暇之余的爱好。
走走停停、看看风景,享受自然和人文风光,这似乎已经不能满足他的乐趣。去年,受考古爱好者老友的“点拨”,他萌生了研究古建筑的念头。“建筑学入门很难。刚开始,我买了很多专业书籍和资料,但是有点深奥,需要一定的基础才能读懂。”夏逸民说。几番尝试后,他“淘”到了对自己最有帮助的几本书籍。“特别是《中国园林图解词典》《中国建筑图解词典》这两本书,我反复翻阅了好几遍,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有利于‘建筑小白’快速成长。”
一次叶榭镇东勤村之旅,让夏逸民与传统民居彻底结缘。“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东勤村有座‘四角桥’,本来想去看看,无意间看到了7号这座老宅,激起了我的乡愁。”夏逸民说,以前在农村的老房子早已经拆迁了,能够在乡间再次看到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很是惊喜意外。去年,他走访调研了百余座散布在松江乡村的传统民居,拍摄了近千张图片,真实、完整地呈现了各式各样落厍屋的样貌。
▲ 富民桥
▲ 叶榭镇东勤村7号民居
“松江地处北亚热带季风区,夏秋常有台风过境,秋冬多雾,易涝少旱。受这种自然条件影响,匠人们创造了独特的四面坡大屋顶农舍——落厍屋。”据夏逸民介绍,松江落厍屋最显著的特点是庑殿顶式大屋顶,屋顶被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分隔成坡度较缓的四个坡面,使得屋面排水更流畅。
▲ 石湖荡镇张庄村1035号
他在调查中发现,松江的落厍屋一般坐北朝南,屋前有场地,屋后置竹园、菜园。正屋规模不一,有三开间、五开间,但以三开间居多。现存的落厍屋中,保存完整状况良好的总共有三十余套。(相关阅读:有讲究!有文化!快来围观松江人家的这样式屋顶)
▲ 石湖荡镇泖新村古松198号民居
每当有“新发现”,夏逸民还会把照片发给自己在网上结识的“考古发烧友”,一起切磋、交流经验。“我手机里关注了几十个微信公众号,每天抽时间翻看一遍,学习新的知识。大家还会分享有趣的见闻,提供相应的线索。”
活到老,学到老。对夏逸民来说,从对建筑一知半解到成为“考古发烧友”,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升新技能的过程。起初,他只会用手机随意地拍几张照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拍摄装备和技巧这块儿,他下足了功夫。“今年,我准备重访一部分乡村,拍摄更多的照片,一定比我第一次拍得好。”不仅如此,他希望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能够活灵活现地将松江这些传统民居呈现在大家眼前。
▲ 泖港镇徐厍村925号民居
散落在乡间的老宅,在夏逸民心中埋下了乡愁的种子。“许多传统民居都是优秀的老建筑,极具地方特色和考究价值。随着时间流逝,有些在慢慢地消失,我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吸引更多人来了解和关注它们。”他说,接下来,将继续走访更多的自然村落,寻找这些经过时间沉淀的“宝藏”。
文字、编辑:冯琪
图片:冯琪 夏逸民(方松街道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