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焕然一新的上海杨浦滨江。 (资料图片)
江水、蓝天、巨大的厂房、高耸的塔吊,锈迹斑斑的工业遗存与生机勃勃的在线新经济,老人与孩子的笑声在这里交织,百年沧桑与摩登时尚在这里相互映衬。
这里是上海杨浦滨江,5.5公里的黄浦江岸线,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曾是机器轰鸣、装卸繁忙的国企集聚地;如今,这里是“跑友们”沿着红色跑道奔跑的健身场,是孩子们踩着滑板车玩耍的游乐园,也是一些在线新经济头部企业的集聚地。这里已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
从“锈”到“秀”,城市更新让这里逐渐从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
遗迹见证工业辉煌
今年已90岁高龄的全国劳模黄宝妹老人,退休前是国棉十七厂的纺纱工人,退休后依然住在杨浦滨江。
黄宝妹老人不止一次重返她当年上班的厂房旧址,如今这里已变身国际时尚中心,老人家常常仔细端详那里的店面,回忆当年老厂房的样子。“我们国棉十七厂以前是裕丰纱厂,那时候,再往东是定海路桥,有亚细亚火油公司仓库,西面是杨树浦发电厂……”老人细数着曾经热闹的工厂,仿佛回到了过去。
杨浦地区曾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自来水厂、发电厂、煤气厂等中国民族工业的13个第一,全部15.5公里的杨浦滨江岸线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长廊”,工业产值曾一度占到上海的四分之一,产业工人超60万人。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调整,传统工业被逐步淘汰。作为上海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杨浦进入了转型阵痛期,工厂关停并转,曾经的工业辉煌变成了斑斑遗迹。
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土地部首席工程师徐进说:“2014年,我参与到杨浦滨江的开发建设中来。在勘测调研中,我发现很多工厂已经停产,随处可见高耸的围墙、布满锈迹的金属大门、废弃的输煤廊道以及码头上静静竖立的系缆桩……”
这条占据“一线江景”的传统工业锈带该何去何从,成为沿江居民心中的疑问。
转型开发再现生机
2002年,上海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并将其上升为全市重大战略,杨浦滨江吹响了转型开发的号角。
“杨浦滨江最大亮点与最独特优势,就是工业遗存。”上海杨浦区滨江办常务副主任、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左卫东告诉记者,这里有独特的历史底蕴和工匠精神,讲好百年工业遗存的故事,让来到这里的人都能与这个空间对话、产生共鸣。成为一个城市会客厅,这是杨浦的追求。
留住这些独特的城市记忆,专家、市民和城市的管理者达成了共识。“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上海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说。
“工业时代的标志饱经沧桑,带着那段历史记忆矗立到今天。我一下子就被这些工业遗迹的强大气场吸引住了,期待着通过规划设计,把工业遗存粗犷外表下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既延续其文化特质,又赋予它们新的活力。”徐进对杨浦滨江再现生机充满期待。
经过一次次调研摸底,66幢工业遗存被一一保留下来,总面积超过26万平方米。不仅有建于1913年的杨树浦电厂、1883年落成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杨树浦水厂、建于1934年的杨树浦煤气厂等保存完好的工业遗存,还有外表显得破败不堪的工业建筑。
“不是没有小插曲。”徐进说,一些老企业不同意把废弃的塔吊、金属设备留在现场,想拆除带走。徐进和同事上门把建设理念、发展构想等一一说明,逐渐获得企业的认同。
既要保留历史遗迹,又要让建筑焕发生机,在去留之际、取舍之间,建筑师和设计师们几乎是在完成一次历史发掘和考古。
在上海电站辅机厂东厂有一座单层仓库,当徐进他们修建时发现外墙的爬山虎已经与墙壁“共存共生”,而成片的爬山虎也承载了很多老工人的记忆。设计师们当即决定,不仅要把内外两个墙面保留下来,还要保留这片绿植。现在,周边居民会时常坐在爬山虎下闲话家常、回忆往事。
“老厂房改造涉及不少构筑物和地坪的拆除清障,一方面需要大量原材料,一方面又会产生废弃料。”参与杨浦滨江改造的刘宇扬建筑设计顾问(上海)有限公司设计师郭怡妦告诉记者,为实现环保再生,设计师们将原来采用石材铺装的方案全部改成了“石笼墙”“石笼凳”,而原材料就来源于老厂房被敲开的地坪。工作最繁忙的时候,郭怡妦和建筑工人一起在工地奔波,有时为留住一堵残墙、一座不起眼的水泥小屋、一个码头系缆桩,郭怡妦和建设团队都不惜气力,反复尝试。
2017年10月,位于杨浦大桥以西至秦皇岛路码头的沿江约2.8公里岸线实现贯通;2019年9月28日,杨浦滨江南段大桥以东2.7公里公共空间也向广大市民开放,由此杨浦的南段滨江5.5公里全部打通,“世界仅存最大的滨江工业带”重新焕发光彩。
改造开启“光环之路”
这里是“皂梦空间”,可以喝咖啡,可以欣赏雕塑艺术,可以在皂荚花园里欣赏老牌肥皂的文创新貌……
百年历史的上海制皂厂是远东地区最早和最大的制皂厂。曾在上海制皂厂工作的退休员工们常来这里坐坐,看看既熟悉又陌生的新空间,废水处理管道变成了时光隧道,废水池成了下沉式空间,不远处就是黄浦江。
“在杨浦滨江的建设、改造中,管理者、建设者、普通群众置身同一话语层面,享有同等表达意见的权利。我们始终从群众切身感受出发,聚焦群众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谢坚钢说。
重获新生的杨浦滨江,开启了“光环之路”。2019年底,在被誉为建筑界“奥斯卡”的世界建筑节上,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入围决赛,获得“城市景观类别奖”,并最终摘得“年度景观大奖”。不久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章明领衔设计的“绿之丘——杨浦滨江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改造项目”获得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荣誉提名奖。
城市更新让杨浦滨江走出了历史尘埃,如今,杨浦的建设者再次赋予杨浦滨江新功能。刚进入2021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就宣布在杨浦滨江建设“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率先落地。
随着一批在线新经济的领军企业在杨浦滨江落地生根,这片区域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薛侃表示,杨浦将为在线新经济企业提供更多发展资源和空间载体,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形成先发优势,尽快出功能、出形象,塑生态、造环境,体现上海在线新经济的集聚度与贡献度。
“滨江是让市民了解母亲河、了解上海城市文化,同时让世界了解上海、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济大学教授邵甬说,希望未来的滨江,既能记得住城市的历史,感受得到城市的温度,也能看得到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