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正是油菜花黄时。自驾前往婺源篁岭,就是冲着油菜花去的。快接近婺源县时,接到上饶好友:杨怡的电话,说他们刚好要去赋春采风,不如咱们在赋春的严田见个面,并且极力推荐了严田周边的景致。我查了下路线,篁岭与严田蛮近的,基本是顺路,就应允下了。一是想与好友叙旧,二是想领略下赋春的山水人情。
大约中午12点多,我们到的甲路村,这里离严田仅有二公里了,就决定在甲路村口小饭店吃个便饭,下午再赶到严田与杨怡会面。我有个习惯:到哪都喜欢先升起小飞机,巡视下,不想错失路上的风景。俯瞰甲路村,感觉这小村不寻常,一条清溪,流至村东头后,猛一转弯成了一个“几”字,甲路村就在这“几”字头上。村前的油菜花田呈一扇形,那条公路恰如扇骨贯穿其中,这是一处藏风纳气的好地方。
我边飞边与饭店老板交谈:咱们甲路村的风水不错呀!饭店老板听我在夸他们的村,顿时来了兴致,话匣子也打开了。“咱们的甲路村是个千年的古村,村中的古驿道,旧时是上通徽州下通饶州的必经之地,“甲路”由此而得名的。咱村的油纸伞久负盛名,素有“甲路纸伞甲天下”的美誉!”
噢,听老板这么一说,就降低了小飞机的高度,沿着村口那条“伞”路,向村中飞去。甲路油纸伞厂在空中来辨,一眼即识。它呈现天圆地方的格局,四周的建筑都是围绕着硕大的圆形天井而建,天井的中心有一亭,这样的结构在众多民宅之中显得鹤立鸡群,很是突兀。其建筑特点是否蕴含着某种玄机呢?这让我浮想联翩......
吃过午饭,才一点来钟,和杨怡联系了一下:他们要在二点来钟到严田。这样刚好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不妨去甲路村中走一遭,一探这千年古村的秘密。
甲路村位于婺源西北部的六山南麓,属上饶市婺源县赋春镇管辖。史料记载:唐广明庚子年,歙县黄墩的张彻,迁此建村,成为婺源的张氏始祖。村前的水系弯转,清清滢滢,明代学者张聘夫到此,曾诗云:“萦村绕郭秀如脂,一带清光漫委蛇。”
村东有一立于溪水之上的古桥,称为“花桥”,相传与民族英雄岳飞有关。南宋绍兴元年,岳飞讨李成路经甲路时,见此地山清水秀风光绮丽,便立于桥上吟诗抒怀:“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花桥”一名自此流传至今。
我们穿过花桥来到村中,虽然那“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的场景已不再,但这座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小村,还是蛮干净清秀的。小街上的行人不多,却有不少劳作的身影,他们在街边将运来的上等的毛竹,刨去青皮,劈成条状,这是制作伞骨架最初的材料,但要成为伞骨架还需精修,再放入水浸泡一段时间,除去竹子中的糖份,还要经高温蒸煮,太阳暴晒及烘烤,这样的制成的伞骨不变形,防虫、防霉变。
其实这些制伞骨的经验都是这两位大叔告诉我的,俺只是现学现卖,哈哈。大叔见我拿着相机像个游客,就友善地对我说:你们是要拍伞厂吧,那里参观要收门票的,每人20元。“噢,还有这事。”但心中却想:咱有中摄协的会员证,上黄山都不要票,这乡村的伞厂还会收我门票吗?!
但事与愿违,接待我们的是伞厂的一位经理,虽然对我们很有礼貌,但这20元的门票钱一分不免,说这是厂方的“龟腚”,哈哈,没办法,只好交钱,谁叫咱想去拍呢!但话说回来,这位经理还是蛮负责的,带我们逐一参观了厂区的每个角落,并给我们作了详细的讲解。
厂区新翻修的“研学馆”曾经是一座义塾屋,雕花青砖门头,前后两进,楼上设有课堂,有花园和宽大的后院,庭院之中还遗留有硕大的旗杆石和莲花瓣的石柱础,仿佛是在向世人在叙说:甲路也是个崇文之地。虽说村子的科名并不甚盛,但自宋至清,也出了六位进士,和多位“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自勉的名医。
说到甲路纸伞的由来,还有段缘源。南宋丞相马廷鸾之妻是甲路张氏之女,逸居甲路时,他无意从京城带来的那把油纸伞,让甲路人觉得新鲜的同时,也找到了商机,他们仔细研究这把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并在其基础上不断改良,最终制作出了比当时京城纸伞更胜一筹的甲路纸伞,成了江南一带的传统名牌产品。
而让甲路纸伞扬名天下,这要归功于康熙爷。相传,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江南,正赶上露天戏台上表演徽戏,不巧天下起雨,前排有人撑伞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性急的顽童就用石子击打。石子击中了雨伞,但是并没有将其打破,反弹出来,却打破了旁边的一把雨伞。康熙皇帝觉得奇怪,即刻叫人打听,发现完好无损的纸伞为甲路所产。从此,“甲路伞甲天下”便传开了。
或许这些都是传说,但要制造一把甲路纸伞还是蛮复杂的,削伞骨、锯葫芦、组合伞架、煮晒伞架、装伞键、裱皮纸、伞面题画、修卷伞页、漆桐油、穿饰线、套柄锤和结伞顶等,有近30道工序,每个环节相扣,每个细节都不能有闪失。我是从头看到尾,感叹制作一把好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裱皮纸的车间,我遇见了一对老夫妻(其实是我猜的,原因是其它车间多是女工组合),我就打趣地说:您二老,很有夫妻相呀。一句话就将老太太逗乐了,她道:像吗?你还真有眼力。“像,你二老都慈眉善目的。”交谈后才知道:两位在这里已干了一辈子了,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龄,现在又被厂里返聘回来了,看来这门老手艺,有断层的问题......
其实不仅是纸伞传承人的断层,而有一段时期甲路纸伞曾一度消失过……九十年代,工业雨伞迅猛发展,甲路纸伞已到了面临消失的地步。然而旅游的春风,又让甲路纸伞起死回生了,“撑一把油纸伞,着一身碎花的衣裳,那如丁香一般的女子,盘着青丝,从那青石板上踏着星星点点的碎步,款款而来.....”这《雨巷》经典的画面,诠释了江南女子的韵味,也让油纸伞成为了不可缺少的道具.....
“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这些最具中国特色的元素,或都是在历史的车轮中沉浮起落,但这些元素是中国人心中的那份情怀,美好而又朦胧。正如这赋春的山水,给人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不妨在这季节,来此看看这里的山,听听溪水的声响,执一把油纸伞,荡漾在甲路的油菜花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