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都很向往山中清幽的生活,尤其是在快节奏的一线二线城市里面。有些人会选择在假期,去一个僻静的郊外去游玩,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回归农家生活。
但是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机会,让人们可以长久的生活在深山里面,人们却未必能够受得了。在安徽就有一个30多岁的居士王先凯,在古庙里面一个人生活了六年,靠着寺庙的香火钱过着生活,最少的时候一个月只有40块钱。
独自看护寺庙6年
在安徽的一座山里,有座药公庙,庙里有一位居士王先凯,一个人在这里生活了6年。
在中国的很多寺庙里,都同时供养着佛家的佛祖、菩萨以及道教的神仙,药公庙也是这样。传说在清朝有一个救人无数的药公,他在采药的时候不慎跌入了悬崖过世了,在悬崖上竟然显现出了一座天然的佛像。
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就在附近建了一座庙,里面供着药公和华佗,感念这位医师在世时对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也祈求能够保佑子孙健康平安。
在咸丰年间,山洪突然爆发了,冲毁了药公庙,庙里的僧人也都相继离去,这座庙就废弃了。后来村民发现庙里的神像受损并不严重,只是轻微地擦伤,就把神像挪到了对面的天然佛像那里,并盖起了一座茅屋,也就形成了现在的药公庙。
后来有一个叫做王克俭的老人在那里守着寺庙,那时的香火非常的鼎盛,人们经常来烧香,据说非常的灵验,有求必应。由于交通不便,人逐渐越来越少了。再加上路途遥远,这座庙也留不住僧人,便慢慢成了空庙。
直到碰到了有缘人王先凯,药公庙才有人打理。而他在这里一待就是六年,独自与青灯古佛作伴,靠着为数不多的香火钱过活。
历经磨难后与佛结缘
王先凯1985年出生在安徽省的一个贫穷的山村里面,母亲在他懂事之前就去世了,他已记不清楚母亲的模样。父亲不愿意一个人抚养这个孩子,便把他送给了没有子女的叔叔。
王先凯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牵挂便是这个收养他的叔叔,他在药公庙时,随身带着一张叔叔的照片,每当思念时,就会拿出来看一看。
叔叔待他如亲生,只是家里十分清贫。没有条件接受教育的王先凯,早早地便外出打工了,想要通过努力让自己和叔叔过上更好的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王先凯在外地打工的时候,叔叔因病去世了,王先凯失去了这世界上对他最好的人。
虽然父亲仍在世,但是他心中的亲人只有叔叔一个,父亲只给了他生命,却从没给过他任何的关爱。
叔叔去世之后,他的心一下子空了,找不到活着的任何意义。人都是依靠爱而存在的,为了爱而生活。如今这种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的状态,让王先凯一时陷入了绝望。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去寺庙里做义工。
在做义工的那段时光里,他看到了另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他逐渐平静下来了,心中的怨恨和不公也慢慢减少了。在有一次外出砍柴的时候,他险些丧命,现在身上依旧留着当时的疤痕。
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让他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他想要静下心来认真地修行。
这个时候有人提议,可以去家附近的药公庙中看守寺院。王先凯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便收拾了简单的行李上山了。这座庙很偏远,路也不好走,但是王先凯却很喜欢这里,觉得这就是他要找的地方。
父亲很反对王先凯的这个决定,跑来找他理论,而他选择继续留在寺庙之中。寺庙的日子在普通人眼里是很苦的,而这种清苦,却是王先凯想在这世间寻找的那一片清幽之地。
纵然生活清贫,依旧自得其乐
人们烧香拜佛总是想选香火鼎盛的地方,认为那样才会有求必应,药公庙地处偏远,山路也非常的不好走,来上香的香客非常的少。王先凯看守寺庙时,是靠着香火钱来维持生计的。
稀少的香客,让王先凯的生活十分的拮据,逢年过节的时候,一个月也就一千多块钱的香火钱,有时一个月只有四十块钱。
自小过惯了苦日子的王先凯对生活并没有太高的要求,他修行的心愿也非常的坚定,并不是为了这些钱守在庙里的。
他用自己的能力克服着这些困难,有的时候会上山采些野菜和果子,开垦出一片地种些蔬菜和瓜果。他平时只是吃些粗茶淡饭,日常也没有其他的多余的开销,这些钱省省也够用了。
有的时候碰上天气不好,会把从村里到寺庙的路弄得特别的难走,十分的泥泞。王先凯就拿着铲子一点一点地去修路,手上经常磨的都是偌大的茧子。
王先凯在其中自得其乐,并不觉得有多么苦,能找到服务其他人的事做,让他十分的开心。
这里远离喧嚣,王先凯每天四点半就起来供佛、上香、点灯、诵经、打坐。平时也就是砍柴做饭,日子过得极其平常。
虽然没有得到过很好的文化教育,只有小学的水平,也没有遇到过高僧大德的指点,但在修行的路途中,最难的便是这平常心,在平常事务中修行是最珍贵的。
许多网友在得知了王先凯的经历之后,纷纷打听他的联系方式,想要捐一些功德钱帮助王先凯居士改善生活。相信药公庙的生活条件也会随之带来改善,王先凯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做其他事情。
在古代的时候,出家的门槛是很高的,还要经过非常严格的考试才能够进入寺庙。后来废除这项制度之后,普通人才能够随便出家。但如王先凯这般只是一名居士,便可以独自守护一个寺庙长达6年之久,自古以来也是很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