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它古朴,肥沃,广袤,丰饶;它饱经沧桑,历尽磨难;它历久弥新,历久弥坚。它以自己的博大、宽广、沃腴,亿万年来孳息繁衍了无数无尽的生灵草木,擘画了一幅又一幅壮美绚烂的画卷,沉淀了一层又一层生命凝固的化石,轮回了一茬又一茬鲜活的生命,才孕育成这块永远的五谷丰登之地——永登。
一
祁连山自天而降淌着洪荒而来,自西北而东南浩浩汤汤,恣肆汪洋,一泻千里。在带来崇山峻岭,森林草原,丹霞冰川,沃野河流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数生机蓬勃的原始生命。鸟瞰永登幅员,颇似一片飘落的杨树叶,无数的山峦沟壑纵横错杂成它的脉络。而群山中的三条河谷组成了永登地貌的基本架构。自西而东,先是大通河穿山越岭而来,它一改上游的平缓恬淡,变得澎湃而暴躁,像一头愤怒的黑熊,咆哮着,拍打着,跳跃着,迅疾而果决地匆匆而去。落下一川富饶肥沃的河谷,誉为八宝川;遗留一沟钟灵毓秀的奇峰丽水,便是吐鲁沟。大通河在开山劈岭的同时也凿开了勾连青藏的通道,雪域的冷冽因之呼啸而来。大通河谷山势崔嵬险峻,在崎岖峥嵘间,南通青藏,北达河西,东抵金城,山险水急,关隘重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的丽水河谷(元代始称庄浪河)则山缓峰平,梁峁连绵,谷地开阔。丽水自祁连山丛中迤逦而来,妖娆以去,在它的缱绻眷顾下,孕育出了一川物阜民丰的灿烂文明。它是永登这片“叶子”上的主脉,是永登这方土地的主舞台。再向东,便是一望无涯的秦王川盆地,硬要在此找寻一条河流的话,那条与秦王川相连的李麻沙沟里流淌的那股苦涩的溪水也姑且算是吧。相比于西边的两条沃腴的河川,缺水少树,降雨稀少,直面腾格里沙漠风沙侵袭的秦王川就苦焦贫瘠了许多(当然今日的秦王川已是今非昔比)。但我们的祖辈依然如芨芨草般地扎根在这片硗薄的土地上,生长着,繁衍着,创造者。
二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朴拙的陶器就遍布这方土地。先秦以前,这里是一块“畜为天下饶”的丰美草场,是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原生态的粗犷遒劲的狂野之地。为羌人集聚地,也是月氏、犬戎、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游牧之地。自血性而尚武的汉武帝的战略目光投向遥远的河西走廊,乃至更为邈远的西域时,预示着一场浸淫了两千余载的战争的暴风雨,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公元前121年,少年英杰霍去病麾下的汉家铁骑,从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场驰骋而过。一时间,狼奔豕突,羊鸣马嘶,羌人四散,匈奴远遁。汉家的肘腋第一次伸展到了河西走廊的腹地,筑关设县,烽燧相连,汉王朝先后迁徙七十多万人口,充实到东起朔方西至令居(今永登)的广袤边关,汉家版图大幅向西扩张穿插。永登这块处女地第一次有了名称:令居,枝阳,允街,浩亹。这四县囊括了整个大通河谷和丽水河谷,但丰饶天下的草场依旧未变,游牧民族的牛羊马群依然呼啸而来,悠然而去。而从根本上改变草场性质的事件应该是发生在六十年后。公元前61年,年过七旬的老将赵充国率部征讨盘踞甘青一带的先令羌,剿抚并用,大获全胜。之后,他提出了极具战略眼光的“以兵屯田”的策略。正是这条屯田的方略从根本上打破了天然牧场的存在与诱惑,让逐草而走以牧为生的游牧民族一退再退。公元316年(西晋),永登,这一祥和而喜庆的名字第一次降临在这块土地。但这一美好的愿景却没能得到实现,接下来的历史车轮的旅途中,依旧充满了硝烟杀戮,特别是史上最混乱最血腥最黑暗的“五胡乱华”的三百年间,这块土地更是饱受战火掳掠的蹂躏。氐、羌、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豪强们纷纷登台亮相,这里先后被前凉、前秦、后秦、西秦、西凉、北凉、后凉等七八个军阀割据走马灯似地交替占领,兵燹遍野,民不聊生,十室九空。而这里的苦难依然漫漫无涯似乎没有尽头。唐时有吐蕃、吐谷浑的袭扰占据。宋时更是处于北宋与西夏争夺厮杀的边界带,西夏的卓罗和南军司就设置在红城一带,修筑在连城水磨沟口的震武城(西夏称古骨龙城),因地处要冲,争夺更是激烈残酷。宋重和二年(1119年)发生在此的宋夏之战中,宋熙河经略刘法兵败身亡,宋军阵亡十万人。明朝时虽有鲁土司武装的守护,依然被来自北方的鞑靼屡次进犯。清代由于西北边疆戍守的薄弱,多次遭叛乱袭扰。规模最大的是雍正二年,庄浪藏族写尔素响应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作乱永登、青海一带。奋威将军岳钟琪率部征讨,平叛后将原来的庄浪卫改名为平番县,以志纪念,仅仅这名字便透着股铁血肃杀的味道。
一路车辙,烽火连天;一地残血,遍野狼藉;一片凄惶,百孔千疮。皆因永登所处的地理位置使然。永登东据金城,西通凉州,南接西宁,北达宁夏,为通达四方的战略要冲,又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通商枢纽,明清时专门设茶马厅,管理此地的茶马交易,有“钱平番”之美誉。我的多灾多难的家乡啊,因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屡遭战火的洗劫,却也凭借这份优势,又一次次倔强地涅槃重生,赓续着创造着自己独有的千年文明。
三
在永登的这片“树叶”上,除了南北走向的三条河川外,其实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人工河,那就是引大入秦工程。这是一条横穿一百二十公里的山峦沟壑,引大通河水到秦王川盆地的自流灌溉工程。庞大的隧洞群形成它独有的特色(共有隧道71座,110公里),堪称古今奇观,亘古未有,被誉为“中国的地下运河”,当代的“都江堰”。
早在清朝末年,陕甘总督升允就派员查勘引大入秦工程的可行性。查勘的结果是:“川原深且重,形式殊悬隔。犹如龙门山,神禹凿不得。”只好作罢。但至少是有识之士提出了在当年绝对是神迹的大胆构想,可谓引大入秦工程之滥觞。1956年新中国第一次提出引大入秦的设想,并陆续付诸行动,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式开工建设,于2015年通过竣工验收。历时三十九年,这一跨世纪的寄托了几代人几百万生灵殷殷希望的、连通两省四地(市)六县(区)的、被称为甘肃六十年地标建筑之一的宏伟工程终于完工。
该工程规划灌溉面积八十六万亩,受益人口两百余万、牲畜二十余万头(只)。值此秦王川盆地才焕发出了亘古未有的生机活力,值此永登才算具有了名实相副的底气,值此兰州新区才有了赖以日新月异的源头活水。引大入秦工程,重绘改造了永登的山川地貌,重铸改写了永登古老悠久的历史。
古老而年轻的永登啊,如今又酝酿着怎样美好而幸福的梦境。
□韩德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