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你是不是很久没有痛快地旅行?翻着曾经拍过的照片和视频,内心是否难掩沮丧?
不要难过,有位艺术家兼旅行达人给我们示范,如何再现栩栩如生的远行回忆。
“旅行达人”亨利·马蒂斯: 我所看到过的一切造就了我
法国画家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说的“我所看到过的一切造就了我”绝非虚言,他的创作生涯与他的旅行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晚年的马蒂斯 MoMA 图
早年他曾学习法律,在一次阑尾炎患病期间发现了画画的乐趣。1891年,他到巴黎朱利安学院学习绘画,成为布格罗和莫罗的学生。他每天去卢浮宫研究大师作品,仔细临摹。求学期间他住在圣米歇尔堤岸,隔壁邻居是画家埃米尔·魏喜(Émile Wéry)。
1895年,他们一起去了布列塔尼的贝勒岛(Belle-Île-en-Mer),那是马蒂斯第一次旅行。
当时他开始学实景写生,仍带有学院派的配色思路,没有活跃鲜亮的颜色,魏喜则擅用原色描绘出更光明的色调,马蒂斯觉察到了色彩的冲击。
La serveuse bretoone,1896 资料图
1896年夏天,他第二次到贝勒岛旅行,遇到了澳大利亚画家约翰·彼得·罗素(John Peter Russell),这位后印象派画家的调色盘最多只有6种鲜亮颜色,涂抹得很豪放,充满活力。马蒂斯就被纯色的光彩吸引,研究起色彩理论。
追求颜色,对他来说并不在于研究其他画作,而是研究户外——大自然光线带来的灵感。从布列塔尼回来后,他慢慢的开始依照感觉画画,朝向色彩发展。
La desserte ,1896 wikiart图
La petite porte du vieux moulin ,1898 资料图
回到巴黎后,他顿觉创作无力,便决定探索南方,重获灵感。他带着妻儿到圣特佩罗避暑,保罗·希涅克向他展示了“点彩画派”的技法,并排使用圆形或方形小点作画。马蒂斯尝试了新的方法,尽管他觉得配色单调,但并排使用不同颜色的想法启发了他对平铺色彩的探索。
Paysage de Saint-Tropez au crepuscule, 1904 资料图
1905年,他和安德烈·德兰(André Derain)在科利尤尔(Collioure)旅行。他们不停地画画,就在那时马蒂斯产生了一笔定稿的念头——先涂一种颜色,再加另一种,如果两者不协调,就用第三种颜色来平衡,直到他觉得自己在画布上创作了和谐统一。
Fenêtre ouverte à Collioure,1905 资料图
同年巴黎秋季艺术展上,马蒂斯和德兰的画作引起轰动,因评论家一句“那个展厅里都是野兽”,艺术史上的“野兽派”(la fauvism)由此诞生,马蒂斯也成为了该流派的领军人物。
他本人觉得那评论家为他们“贴标签”,后来他以挑衅和大胆的精神创作了一系列经典,通过用颜色创作更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冲击。
但马蒂斯的心思并不在于名望,而是把目光投向远方。1906年,他到阿尔及利亚采风,收集了许多面料、地毯和陶瓷等等,它们经常出现在他的绘画中。
Nature Morte au Tapis Rouge 1906 资料图
3年后,他搬到法国伊西莱穆利诺,后来又到西班牙科尔多瓦的大清真寺、格林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阿拉伯文化在图案、塑形上的创意让马蒂斯深受启迪,他的很多作品里都有阿拉伯面料的身影。
L'Atelier rose,1911 资料图
1912至1913年,他两次前往摩洛哥旅行,在妻子的陪伴下到丹吉尔,当地雨后的天气带来了丰富的色彩变化,旧城街景、植物、咖啡馆都成为了他创作的对象。
Paysage marocain (Acanthes) 1912 资料图
Café Marocain 1912-1913 wikiart 图
1917年12月起,他搬到法国尼斯生活,沐浴在地中海的阳光下,创作了《宫女》(Odalisque)系列,再次证明了他卓绝的才华。
花甲之年,功成名就的马蒂斯已无需向世人再证明什么,但也陷入创作的困境。旅行是他的出路。
1930年,他独自一人启程,决心到梦寐以求的波利尼西亚去看看。他从尼斯出发,经过勒阿弗尔,登上横跨大西洋的巨轮,在上世纪30年代,这是一场很大的探险。
途经纽约时,大画家第一次看到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和不夜城的色彩,后来乘坐车经过了美国西部,从旧金山登上大溪地号前往新西兰。
艾蒂安和宝林·席勒(Etienne et Pauline Schyle)夫妇招待了这位老画家,开着别克汽车载他四处游览,那里的山景、树木、花朵和人们,美不胜收。
马蒂斯还遇到正在拍摄电影《禁忌:南海的故事》(Tabu:A Story of the South Seas)的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和弗雷德里希·穆瑙(Friedrich Murnau)。穆瑙还邀请他同住,两个人还一起去瀉湖划独木舟。
穆瑙和马蒂斯在大溪地合影,1930 wikicommons 图
他在大溪地住了两个半月,就画了一幅画,自己还不太满意。
Paysage a tahiti 1930 资料图
那段时候他常常只用铅笔画画速写,更多时候只是单纯地沉醉在大溪地的美景中。
他也没有止步,后来又冒险去了阿莫图群岛、阿帕塔基、法卡拉瓦,找到了一直寻觅的东西——大海和天空,无穷无尽的蓝和白,纯粹而原始的美,没有任何干扰。
根据保尔·劳顿(Paule Laudon)2001年出版的《马蒂斯在大溪地》(Matisse in Tahiti)一书的描述,大画家在黎明时起床,划独木舟、游泳以及在珊瑚和鱼类中潜水,这段美丽而奢华的旅程对马蒂斯的影响,在晚年创作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941年,72岁的画家被诊断出患有十二指肠癌症,幸运的是手术成功,他得以保全性命,但医生禁止他乘坐任何交通工具旅行,卧铺车也不行。
顽强的艺术家以过往的旅行记忆灵感源泉,简化塑形,在生命最后的阶段,用剪刀和彩纸创造了又一个美学高度。 马蒂斯晚年剪纸视频 张赢 提供(00:47)根据MoMA的资料介绍,一般他会先在一张张白纸上涂上水粉颜料并晾干,然后用大剪刀在选定的纸上裁剪造型,接着用大头针(可能是缝纫用的大头针)、图钉和薄的钉子等来布局和固定剪纸图样。起初马蒂斯和他的助手在工作室里装裱作品,用一种“点胶”(spot gluing)的方法,即在剪纸下涂抹少量黏胶,后来,巴黎的Lucien Lefebvre-Foinet公司采用了传统绘画修复的涂漆衬底工艺优化了装裱,画家关心的剪纸作品的长久保存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马蒂斯晚年名作《波利尼西亚,天空》(Polynésie, le ciel)、《波利尼西亚,海洋》(Polynésie, la mer)、《小鹦鹉和美人鱼》(La perruche et la sirène)等,都是他在大溪地及以前多次旅行中难忘的画面的再现和演绎。
Polynesie, la mer ,1946 Mobilier national, Paris/I.Bideau 图
Polynesie,le ciel ,1946 资料图
La perruche et la sirène,1952-1953 Pictoright Amsterdam/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图
他运用了大量波浪线,有时还有东方阿拉伯式花纹剪出了很多奇特的形状,有珊瑚、鱼、鸟、水母、海绵、长尾小鹦鹉、女人,果实、叶子,这些裁剪成型,涂有水粉的纸张,像音乐一样组织起来,为生命和艺术歌唱。
马蒂斯剪纸工作坊:剪出我们的旅行回忆
近日,一位湖北90后,新锐艺术家张赢把马蒂斯的这段创作心路分享给刘海粟美术馆“马蒂斯剪纸工作坊”活动的参与者——12位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
刘海粟美术馆新春活动“马蒂斯剪纸工作坊”活动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今年春节假期,他们都没有出门旅行,但都很想念“浪”在天涯海角的日子。
“虽然我们无法和大画家一般,有如此丰富的远游经验和创作才华,但剪纸可能是最易于上手的形式,至少可以把旅途中难忘的人事物都剪出来,”张赢说。
张赢介绍马蒂斯创作生涯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刘海粟美术馆4号展厅里专门辟出一块场地,12种颜色卡纸任孩子们自由选择,他们分成2组,先剪出自己的图案,随后在一起组合拼贴。
创作中的孩子们和家长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有的孩子果断下刀,有的让父母找出图片,先在纸板上画出图案,还有的让父母配合着一起剪,张赢则时不时在一旁和孩子们聊天,问问他们要不要帮忙。
不一会儿,小鱼儿、鸭子、恐龙、飞机、热气球、花朵、圣诞树、东方明珠等一个个鲜活的图样诞生了!
丰富多样的图案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孩子们热烈地讨论,如何在白色背景板上布局,如何颜色搭配,你一言我一语,精彩丰呈。决定图案位置后,大家又通力协作,用胶水把纸片贴上,素不相识的孩子和家长分享着旅行的经历,愉快地完成了作品。
通力协作的小伙伴 澎湃新闻记者朱喆 图
8岁的苏子乔没有听从妈妈的建议,从一开始就很爽快地剪出了海底世界的斑斓画面:黄色的鱼群,绿色的水草,粉色的水母,蓝色的海水。
苏子乔创作的海底世界
“我本来想她因为刚去过广富林,可以考虑剪几个建筑,但她有自己的主意,看到她一个个图案剪出来,我也了解了她内心的想法”,苏妈妈说。
这也恰恰是主办方策划此次活动的缘由之一,刘海粟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负责人赵姝萍告诉记者,疫情之下,人们出去玩的计划都被打乱了,我们想知道好动、爱玩的孩子们心里在想什么,希望通过他们自发的创作来了解他们的心声。
相比传统新春主题的剪纸,以旅行为切口让大人、孩子有了更多创作的内容和空间,而自由剪裁和拼贴也让大家进入“主动创作”模式,和常规的艺术课程里老师在台上讲,学生模仿的“被动创作”有所区别。
刘海粟美术馆4号展厅《美术馆奇妙日》特展中展示百余位上海中小学生的艺术创作
“虽然只有短短的2个小时,但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很多家长也剪了几个花样,和孩子的作品放在一起,这也是一组亲子创作”,张赢表示,“艺术场馆的公共教育更大的意义在于启迪,不仅对孩子也是对家长,不同的艺术形态和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关联,又能产生哪些互动,希望这些活动能提供一条思考问题的通道,或许还能点燃一些朋友对艺术的热情和好奇。”
活动成果图
据主办方透露,此次活动创作的两幅作品可能将在后续少儿艺术创作展或六一儿童节特别活动上进行展示。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