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星罗棋布的胡同,不少都与历史名人有所渊源。今天,文旅君邀请您“云”游胡同,探访胡同里的名人旧居,听荡气回肠的老故事。
文学人物阿Q诞生地
八道湾胡同
北京有很多胡同是应形而得名,赵登禹路北口的八道湾胡同就由其形而命名。八道湾胡同11号,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周树人)的旧居。
鲁迅日记中曾记载,1919年卖掉绍兴的老宅,8月19日买下八道湾罗姓的房屋,11月21日,迁入八道湾新宅。
鲁迅八道湾旧居纳入北京35中新校址
当年的八道湾11号是一所“三进”四个院落的大宅门。据说鲁迅看上这所院子,主要是因为院子空地大,孩子们好玩耍。当时,兄长和三弟都有孩子,膝下无子的鲁迅很喜欢这几个侄子。
三间西厢房就是鲁迅的卧室和书房。“纸窗敞院、静谧帘栊”的环境里,鲁迅创作出了非常多流传后世的文学作品,如《阿Q正传》《风波》《故乡》《社戏》等影响深远的巨著。
老一辈艺术家严顺开扮演的阿Q
阿Q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受尽剥削压迫但又欺软怕硬,沉迷于精神胜利法,这样的阿Q成了当时中国社会里非常典型的小人物形象。
那时候,《晨报副镌》的主笔孙伏园经常跑去八道湾催稿。鲁迅回忆,“他(孙伏园)来要我写一点东西,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突然想起来,晚上便写……”
1921年12月开始,《阿Q正传》每周或隔周在《晨报副镌》上发表,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1923年夏天,周氏兄弟失和,鲁迅也暂时周转搬到了西四的砖塔胡同。
中剪子巷走出的冰心
中剪子巷位于东城区中部,南起平安大街,北接北剪子巷,宣统年间被分为北、中、南剪子巷。著名作家冰心就曾居住于中剪子巷。
1913年,跟随父亲上京任职,冰心一家住进了这处宅子。这是一所三合院,有个不大的院门,左边门框上写着“齐宅”二字。房东齐家是旗人,户主老太太年轻时在和敬公主府当差。
在这里,冰心写下了著名的《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为彼时被捕的爱国学生仗义执言。
1923年,冰心告别北京,前往美国留学。晚年时,她深情地写道: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与“海洋”相连的三不老胡同
郑和旧居
与棉花胡同北出口相邻的就是三不老胡同,这里也隐藏着一段壮阔的历史。谁曾想这个位居城中心的胡同与航海有着密切联系。
600多年前,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足迹遍布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这位大航海家的旧居,就在三不老胡同内。这条胡同在明朝时被叫作三宝老爹胡同、三宝胡同,清代时根据谐音改名三不老。
郑和原本姓马,名和。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
郑和是明成祖朱棣心腹。朱棣从自己侄子建文皇帝手里抢到皇位后,一直觉得侄子是个隐患。于是,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就开始派郑和下西洋,一方面找下落不明的侄子,另一方面想“扬威于海外”,这两点被史学家认为是郑和航海的动因。
《明史》曾记载,郑和的宝船高大如楼,可容千人。在往后近30年的日子里,郑和前后七次航帆远航,在波涛万顷的海洋上,画下了一幅中国人海上远航的图景,而郑和本人在最后一次航海归途中病逝。
作家北岛曾在一篇关于三不老胡同1号的文中写道:“再往前推六百年,郑和凭栏眺望后花园的假山,暮色中掌灯,鸟归巢,万物归于沉寂。”
分布在各个胡同里的名人故居看似是建筑,实则为文化载体,构筑了北京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延续着北京的历史文化气息。古往今来,众多政治家、文学家、作家、军事家、航海家等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这些足迹不仅记录着历史,更见证着城市变迁。
· END ·
图文来源:
北京海外文化交流
参考资料:
《北京胡同66》,刘岳著
《旧事故居:中剪子巷走出的冰心》,搜狐网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侵删
【来源:文旅北京】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