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有熟悉道路的同伴引路,想要找到韩晓东的工作室需要颇费一番功夫。寒冬时节,古镇小巷,薄雾笼罩。记者沿着神垕镇蜿蜒崎岖的道路,七拐八绕才来到韩晓东的家中,而他的工作室,就在家的旁边。
由于场地所限,韩晓东的作品简单地摆放在茶室之中。趁着他泡茶的间隙,记者浏览着博古架上摆放的钧瓷作品。韩晓东的作品以碗、瓶、钵等传统器型为主,也有少量抽象的器型。在传统釉色之中,记者被几件特别的作品吸引。这几件作品上的釉料被高温凝聚成珍珠状,有的颗颗粒粒团聚在一起,有的形成纵横交错的浅浅沟壑,姹紫嫣红,色泽纯正,且艳而不俗,釉色莹润,极有立体感。
“这就是珍珠釉,胎体上凝结的密密麻麻的釉珠如同珍珠一般。”见记者仔细端详着其中一件茶道碗作品,韩晓东解释道。
“雨过天晴润如玉,花留水彩凝成珠。”用这样一句诗来形容韩晓东的珍珠釉作品再贴切不过了。能够烧出这样有别于传统钧瓷釉色的独特作品,与韩晓东的经历密切相关。31岁的韩晓东出生在钧瓷世家,年少时期就开始跟着父亲学拉坯,熟悉钧瓷烧制技艺中的各个环节。其后,韩晓东考入陕西科技大学硅酸盐专业学习,掌握了较为专业的理论知识。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韩晓东取得如今成就的关键。大学毕业以后,韩晓东到著名的钧瓷大师闫夫立教授的工作室当学徒。韩晓东从基础的拉坯、造型、配釉、烧窑等工艺学起,不断进步。“大学中学到的很多知识,如果不去用于实践,就只是一些没有意义的文字。在闫老师的工作室学习的一年,我通过实际操作真正认识到,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弄明白理论中蕴含的道理。钧瓷贵在窑变,但钧瓷为什么会窑变呢?如果弄不清其中的原理,那么就做不好钧瓷。一种釉需要哪些原料,所需原料的成分与性能,所起的作用,能出什么色彩,都要弄明白。”韩晓东说。
从一片到一件,从一件到自由发挥,这是韩晓东创作珍珠釉作品的经历,但短短一句话,难以概括韩晓东在烧制时遇到的困难。2006年,韩晓东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日常的钧瓷烧制中,韩晓东发现一只仿宋钧大碗上出现一片扑克牌大小的瑕疵,呈翠绿色,有类似蚯蚓走泥纹的豁沟,这片瑕疵色泽纯正,纹路清晰,立体感强。这种窑变风格是如此特别,让韩晓东过目难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对釉色极为敏感的韩晓东马上想弄清楚其中的缘由。
调配釉料,实验烧制,这一试就是20多窑。熟悉钧瓷烧制的人都知道,每烧一窑钧瓷,不仅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而且要耗费大量的精力。20多窑都失败了,年轻的韩晓东第一次感受到挫折。钱烧没了,韩晓东离开家乡,从事其他生意。
离开了神垕镇,但韩晓东的心思依旧在钧瓷上。性格倔强的韩晓东下定决心,一定要弄清楚其中的缘由。不久之后,韩晓东返回神垕镇,又一次投入到实验中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几窑的失败之后,一件品相完好的翠绿色鸡心碗被烧制出来。在釉方成熟、稳定之后,韩晓东将这种釉命名为“珍珠釉”。
迥异于传统钧瓷的创新作品能否得到认可?年轻的韩晓东并不清楚。韩晓东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了在郑州举办的展览。其作品刚一亮相,就受到了与会者的关注,几位专家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不少藏家询问价钱。从展会上回来没几天,一位天津的藏家委托神垕镇的一位朋友上门询问价格。经过讨价还价,这位藏家以每件1300元的价格,一次就买了5件。这样的价格远远高于当时同型钧瓷的价格。韩晓东告诉记者,因为其作品的釉色与造型比较前卫,大都销往沿海及南方城市,还有一部分经过客户的运作,出口到东南亚及欧洲。
韩晓东的作品不仅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而且陶瓷界的认可也接踵而至。2009年,其作品《珍珠釉茶道碗》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2011年,《珍珠釉梅瓶》获得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近年来,韩晓东的作品获得的各级“金奖”就有20多个。
2016年9月,“千年魔幻·一朝窑变”当代钧瓷艺术展在大连开展,以韩晓东作品为主的钧瓷展在大连引起轰动。在展览现场,很多大连市民第一次看到钧瓷实物。人们聚集在一件件钧瓷作品前,不时发出赞叹声。他们对钧瓷五彩斑斓的窑变色彩、玉质莹润的视觉效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历时23天的展览在大连引起轰动效应。
在总结“珍珠釉”经验的同时,韩晓东又研制出了“珍珠黄釉”、“珍珠蓝釉”、“珍珠红釉”、“珍珠混合釉”、“凤尾釉”等。在市场广受认可的情况下,韩晓东近几年却把大量精力放在传统钧瓷的研究和烧制之上。
“创新必须要有根基,如果传统钧瓷的根基没有打牢,谈何创新?虽然我这些年烧制出了不少迥异于传统钧瓷的作品,但骨子里对传统钧瓷的热爱一直没变。”韩晓东说,近几年,他一直在探索着传统钧瓷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韩晓东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探索钧瓷传统煤烧和柴烧工艺。他的创新作品由传统钧瓷而来,在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又回归传统。
艺术固以独创为贵,但又要取法于古。中国文化讲究传承,作为一个艺术家,必须要弄清历史,厘清脉络,在传统中汲取养分,进行开拓。韩晓东的艺术之路,正是传统与现代不断交织的传承与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