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英“住”在热搜里。
2021年春节,喜提热搜次数最多的,莫过于电影《你好,李焕英》。最近的一次热搜是2月21日,电影上映的第十天,“票房破40亿”。
“李焕英”住在襄阳里。
取景地襄阳是李焕英收获爱情、友情、母女情的见证,也是流量出圈的城市。电影上映后,保留上世纪国营工厂场景的卫东机械厂(胜利化工厂的取景地)、六〇三文创园等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春节七天,这两个地方接待游客3万多名。
就这样,襄阳成为这届网友就地过年的热门打卡地。
即使不看电影《你好,李焕英》,人们依旧感受到襄阳的魅力——在今年另一部春节档电影《侍神令》里,还有红极一时的电影《妖猫传》,以及金庸代表作《神雕侠侣》。
文化影视作品之外,人们似乎对襄阳了解不多。在搜索引擎输入“襄阳”,关联问题是“襄阳怎么样?”“襄阳是不是很穷?”
在湖北,武汉的耀眼程度盖过所有地级市。于省外人,武汉可以代称湖北。于省内人,问起谁是“湖北第二城”,静默几秒后的回答总是不一样:宜昌?荆州?还是黄石?
实则是襄阳。2020年襄阳GDP达4601.97亿元,位列湖北省第二。
于襄阳而言,本就在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过是一次姗姗来迟的关注。作为千年古战场,襄阳不把刀光剑影放在眼里,自然不计较这些虚名。不过是一次次冲在前面,化险为夷,将“情”融入厚重的石墙,化为坚硬的实力。
轻抚襄阳古城墙,耳边万千铁骑奔腾声依旧。城墙之下,一碗黄酒、一碗牛肉面,襄阳人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铁打的襄阳
人们对襄阳的印象大概始于金庸《神雕侠侣》。郭靖、黄蓉镇守襄阳城二十多年,蒙古铁骑也打了二十多年——这也真的太难打了。
小说的情节是现实的写照。占据重要位置的襄阳,从古至今,都很难攻占。
襄阳自古就有“华夏第一城池”之说
南阳盆地自古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襄阳就在这个盆地的十字路口,从南通向北,还是从东走向西,都要经过这里。
“无论你在这里建炮塔还是修兵营,只要这个口一堵住,襄阳就如同一枚枣核噎在对手的喉咙里,让他郁闷到吐血。”著名作家马伯庸曾这样评价。
于是金庸笔下,郭靖、黄蓉镇守襄阳数十年直至殉城,还为女儿起名郭襄;《三国演义》故事120回,其中32回发生在这里;关羽在襄阳、樊城水淹七军,吓得曹操从许昌迁都;襄阳之战,成为元朝消灭南宋政权最重要的一场战役。
襄阳得失,关乎天下。有不完全统计,襄、樊发生大规模战役200次有余。
“铁打的襄阳”,保家卫国数千年,城门紧闭、坚毅不催。1969年,这座城大开城门,允许讲着外地方言的陌生人穿过古城墙深入城内。
这一次,襄阳仍然是为保家卫国。
20世纪60年代,因国际形势演变,中国急需将分布在东北、沿海的工业迁入三线地区,史称“三线建设”。襄阳是三线建设的重要聚集地,颇具魔性的东北口音也走进了襄阳寻常百姓家。正如电影《你好,李焕英》里的胜利化工厂,工人们说话自带大碴子味儿,其原型就是吉林化工厂支援建设的东方化工厂。
当年三线建设在襄阳,“很猛。”时任襄阳地委支援三线建设办公室军代表的李泽平,在回忆时就说了这两个字。
仅1971年这一年,襄阳“三线战士”就有4万多人,农闲时10万多人。在与世隔绝的深山里,数十个军工工厂在襄阳轮番开工,“李焕英们”怀着一腔热血,衣食住行都在工厂里,用双手建起一个又一个工业堡垒。
“我妈妈以前就是化工厂的。”襄阳人李先生每当向人介绍自己家乡时,一定会带上这句话,言语间都是自豪。
这股自带狭义气息的自豪,独属于襄阳。
“武林高手”走出深山
历史大开大合,在襄阳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古城墙在夕阳下伟岸而沧桑。金庸笔下襄阳最终失守,现实中的英雄城市不甘迟暮。
80年代初期,三线建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军品需求减少,三线建设城市的军工企业大多处于军品不足、民品空白的发展状态。
以生产发射药、军用炸药为主的军工企业红山化工厂调走了200多名技术骨干,留下1600多名职工对着军品生产线发懵,这才建了不到十分之一,生产任务骤然终止。
“武林高手”功夫再高,在平静的江湖上也难以大展身手。
包括襄阳在内的三线建设城市,急需调整重新出发的方向。这一次,襄阳带着军工企业冲在前面,成为全国三个军转民试点城市之一,从军转民、民参军、军民融合三方面入手转型。
把军工企业带出山沟是第一步。当时,豪爽的襄阳为军工企业提供税费支持,还让其自由选址,只要符合城市规划,军工企业在市区选址办厂,职工及其家属户口一并迁入市区。
走出深山的军工企业嗅到了市场的味道。1987年12月6日,红山化工厂转身为华中制药厂,在樊城区开始转产医药产品。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自然赢得先机,在市场上走得顺畅,其主导产品维生素B1原料药产销量居世界首位。
《你好,李焕英》拍摄取景地就在三线建设工厂
“李焕英”工作的胜利化工厂就是卫东机械厂(取景地),如今仍在运转。2003年改制为民营公司,后规模扩大为卫东控股集团,现已成为国防科工委民用爆破器材和民用爆破器材专用设备定点生产企业,是湖北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起爆器材龙头企业。
陆续出山的“武林高手”带动一大批配套企业发展。脱胎于老军工的新兴企业也快速成长,越来越多先进技术走出实验室,惠及社会。近些年,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年均完成军、民品研发项目200多个,申报专利700余项。
军民融合产业逐渐成为襄阳经济的重要支柱,产值以每年超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军转民项目在工业产值中约占70%,一大批军工企业站在市场“潮头”,从此成为襄阳的另一个千亿元支柱产业。
2017年,襄阳以第二产业增长6.2%,增加值占GDP52.8%的优势,跨过GDP4000亿元大关,超越宜昌成为湖北第二。
4年过去,襄阳仍然稳坐湖北第二城宝座,且在全国排名上升至46位。
一碗牛肉面“留人”
襄阳不想低调了。
“5年内GDP突破7000亿元。”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郄英才解读“十四五”规划时如此说。
拿什么突破?军民融合产业之外的另一个硬产业——汽车产业,占襄阳工业产值三分之一。“十四五”期间,襄阳汽车产业要做两件事:创建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以及国家级的智能网联汽车先导区。
襄阳离目标越来越近,但襄阳人离它越来越远。
近十年,襄阳人口逐渐减少(制表/刘文杰)
把时间线拉长至10年来看,襄阳人在离开,外地人也不想走进来。过去10年间,襄阳常住人口年均增长不足1万人,户籍人口也非稳定增长,2019年相比10年前减少2.58万人。
离乡,多少是带着点无奈。
“襄阳没有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需求,留不住年轻人。”从事UI设计(界面设计)的胡林选择离开襄阳,到深圳发展。
其实不难理解。这座GDP直逼5000亿的湖北第二城,只有两所本科大学,还不是一本院校。人才培养乏力,传统支柱产业没能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选择。
深圳,应有尽有。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达,金融业繁荣,有留得下年轻人的发展空间,也有符合精英人才的生活需求。
胡林在深圳做着有兴趣的工作,下班还有各式美食选择:上顿湘菜、下顿北京烤鸭,几步之遥享尽各地美食,这都不算是个问题。
舌尖还是思念襄阳,尤其是那一碗牛肉面。
一碗牛肉面,一碗黄酒,就是襄阳人的味蕾记忆
在襄阳人的味蕾记忆里,新的一天是由一碗面开始。许多人会选豆腐面,经济实惠,碱面配着海带、豆腐,再撒点香菜、豆芽,豆腐咬上一口,满是汤汁。
爱好荤的会点上一碗牛肉面。面馆老板凌晨4、5点开始准备,架起两口大锅,一锅开水,一锅红油。牛油剁碎与普辣椒、干辣椒和各种调料,细火煨制成的红油,看起来红,吃起来不刺口。
牛肉切成小块,用秘制香料卤制。卤过牛肉的汤滚煮着面,既去碱味,还能提鲜。地道的襄阳人再饮一碗黄酒,正好解去食肉的腻味,从口到心都是清爽。酒驾?豪爽的襄阳人大手一挥,“随风去吧。”
“只要尝一口,就知道是不是正宗。”胡林怀念这一口面,若是碰上口味地道的牛肉面,那便是值得发一条朋友圈的喜事。穿梭在深圳高楼大厦之间,他偶尔想回到襄阳护城河边散散步。厚重的历史与时间冲刷的痕迹,烦恼也不过如此。
襄阳在悄悄努力,试图再次惊艳这些年轻人。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已经落户襄阳,成为华中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中心(全国仅有两家),华为云计算襄阳数据中心启动。爱奇艺、网宿科技、迅雷等47家知名互联网企业也先后入驻襄阳。
未来五年,襄阳将喜迎“三所大学”:迁建湖北文理学院、新建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研究生院和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襄阳还计划投资1213亿元,推动襄阳与周边城市群的互联互通。
“李焕英”火了,襄阳也火了。胡林再提起家乡,不再是解释和介绍,更多是骄傲和自豪:家乡,似乎变得更好了。
与其说是想念一座城,不如说是想念城里的人。
家门口摘菜没有刀,附近小卖部老板直接递了一把;女儿衣服买大了,邻居直接手工帮忙改小;一家蒸好包子,一定会分给别家尝尝;老奶奶在楼道里熬汤,路过的小孩子都会被塞上一碗。
“在外面,习惯了与人保持疏离。回到襄阳,这样的‘越界’让人觉得这才是家。”胡林感叹。
这个春节,在深圳就地过年的胡林看完电影《你好,李焕英》,就给妈妈打电话。“想你了”怎么也说不出口,好像襄阳话本身就不适合肉麻。
吞吞吐吐半天,还是那句老话:“妈,我想吃牛肉面了。”
电话那头已明了:“那豆(就)回来撒。”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