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玄门祈福文化,福生无量,道气长存!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汉文化圈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始于西汉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将“太一神”祭祀活动定于该日(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是日,大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泉太极宫正月十五上元天官圣诞赐福法会见同名微信公众号:福泉太极宫)
ΔΔ 明朝那些事,明朝百姓怎么过元宵节?
ΔΔ 百家讲坛:大明灯火不夜天明朝元宵节假期
壹、元宵节与道文化渊源
元宵节旧称灯节,源于道教祈福文化,早在汉代,就有方仙道十五夜间祭太乙的活动。唐初编写的《艺文类聚》卷四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①,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因此元宵张灯的习俗,是与道教前身方仙道及道教的活动直接相关的。
自东汉中叶,道教形成。初起,奉太上老君为教祖,以天地水三官为尊神②。《岁时杂说》中说这是沿道教陈规。道教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其诞辰分别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因此这三个日子便分别为道教的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节”或“三元圣会”。
道教认为,天官大帝每年正月十五亲临人间巡察善恶,赐福给凡间。届时道观中例行设斋庆贺上元天官诞辰,民众多前往宫观烧香祈福,夜间例要上灯,并举行民间各种文艺、杂技演出。加之元宵节各地且盛行吃汤团,称为吃元宵。久之,形成以娱乐、祈福迎祥为主的岁时佳节。
故此节日实则是普天下黎民士庶与道人共渡新春后的第一个佳节。宋·吴自牧《梦梁录·元宵》载:“正月十五元宵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天官乘车建朱旗,赤幡前亚风卷披,声势赫赫降人间,赐福人寰渡众生。
到了北魏,道教的上元节已经定型,上元张灯也由之固定下来。隋唐时代,元宵节张灯,达到十分兴盛隆重,而且灯的质量不断提高,娱乐活动日益丰富多采,并且一直沿袭至于近代。
贰、明朝皇帝最爱元宵节
一年中首个月圆之夜。灯节除了吃元宵,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观花灯。到唐朝,赏灯活动逐渐兴盛了起来。唐朝诗人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中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从中可见当年元宵灯会的盛况。宋朝的灯节更加热闹,还有猜灯谜活动,活动要持续5天。到明朝,灯节进入了最为兴盛的时期,时间延长到10天。
在历朝帝王中,以明朝的朱姓皇帝对灯节最看重。史载,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应天(今南京)后,为庆贺当年的元宵节,他招徕天下富商,放灯10日。当时的南京城内盛搭彩楼,并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盏,一时蔚为大观。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北京东华门辟两里长的灯市,从正月初八起,至十五达到高潮,十七日结束,每晚花灯、烟火照耀通宵,鼓乐杂耍喧闹达旦。《明会典》记载: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给百官赐假十日,以度佳节。
明人张岱《陶庵梦忆》记述:“灯不专在架……沿山袭谷,枝头树杪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若用灯火辉煌来概括明朝灯市盛况是非常妥贴的。
撰文:道海浮游
参考文献:部分内容源自“天下道源”和百科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配图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注:
①太一原是楚地神灵,祠太一,是汉武帝为了求神仙而让方士搬到宫中的。太一神后来也被道教所吸收。祭太乙,要彻夜点上灯,并举办相应的祭祀仪式。以后沿袭下来,再加民间的各种创造,注入了老百姓自己的喜好、情趣,才演变成元宵节。
②据《三国志·张鲁传》注《典略》说,东汉灵帝时,五斗米道之鬼吏为病者请祷,其方法是:书病人姓名及说明服罪之意,作书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道教经籍载: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是故,人们每逢正月十五,便主祭天官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