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根本不想有什么游客!因为游客会毁掉一个城市的灵魂,而这座城市的灵魂可是能追溯到史前的。”
(沙发主人Cosimo)
沙发主人Cosimo的这句话,绝对可以称为“年度最难忘旅行经历”。更让刚到达这座城市才30分钟的我,不知道该如何接下去,只好把头埋入刚泡好的方便面中,企图用“呼噜呼噜”的声音来掩饰我的尴尬。
(从观景台俯瞰马泰拉,相当震撼)
这座城市对于大部分中国游客来说,并不算知名度特别高。我第一次知道它,是因为随意刷着微博,发现关注的某旅行网站推荐了这里,除了简短的文字介绍外,配图也看起来神似土耳其卡帕多西亚。在意大利患上“教堂审美疲劳症”后,我决定把这里作为我旅行的下一站。
马泰拉,如果用一句话简单形容,它是一座如画一般美丽的白色萨西城。所谓萨西,意大利语为SASSI,原意为石头,在这一地区特指在钙质岩石上或天然形成或掘出的供人居住的洞穴。
(山顶处的教堂)
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1万年,该地区的洞穴就被用作恶劣气候的避难所,2000年后,形成了城市的规模,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口迁居于此,住进洞穴之中,最多的时候,人口数目曾达到6万。
(这里也曾经是《耶稣受难地》的拍摄地)
这座城市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早在1932年,先是在法西斯政府的独裁统治下把“Basilicata”大区的名字蛮横改为“lucania”,人民为了躲避战争,纷纷从周边城市逃入马泰拉的洞穴;随后的1945年,作为医生、作家的CarloLevi的著作《基督止步埃波利》真实反映了马泰拉当时的现状:贫穷、饥荒和疟疾盛行;1986年,意大利政府才发现了马泰拉的价值,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整修、重建;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它“世界遗产”的称号,它才得到属于它的荣耀;2019年,这座曾经的地下贫民窟,将会以“欧洲文化古都”的身份迎来各种和它相关的节日、展览、演出,预计将会有超过60万人次的游客,涌进马泰拉。
过于庞大的游客数量,让还居住在马泰拉老城或周边地区的意大利人感到了恐慌。这种恐慌大部分原因来自本地人的不适应。
(马泰拉在意大利的地理位置)
交通不便使得之前很少有人涉足此地。如果仔细观察地图,就会发现马泰拉的地理位置比较奇特,它位于被称为“靴子”的脚跟附近,地处内陆,没有机场,也没有高速公路,除了马泰拉本身,更没有任何其他出名的景点。我在前来的路上就已经饱受困扰,从那不勒斯出发,先是坐火车,再转汽车,且公路的曲折程度和意大利螺旋面“fusilli”的形状高度契合。
马泰拉出名之前,别说外国人,就连意大利人都没听说过这个地方。Cosimo去首都罗马闯生活的时候,当他提及自己的家乡,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哦,从没听说过,一定是在西西里岛上吧?”
(意大利四大黑手党分布区,完美避开了马泰拉)
虽然这里的落后使得人们一直生活于贫穷潦倒中,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有其“积极”意义。在意大利南部,分布着四大黑手党——西西里岛的“我们的事业”、卡拉布里亚大区的“光荣会”、普及亚大区的“圣冠联盟”和坎帕尼亚大区的“蛾摩拉”,就因为此地太过贫穷,四大黑手党都避之不及,“完美”绕过了这里。少了枪击、谋杀和贩毒,使得这座小城可以悠闲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样一解释,Cosimo的抱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晚上和Cosimo及他的朋友Rocco一起吃饭,他们极力推荐了一款来自童年的食物:蚕豆汤。侍者端上来后,我发现这道汤真的能代表马泰拉苦难的过去,在一盘棕色的液体中,仅仅能看到用来调味和果腹的蚕豆、鹰嘴豆和零星的洋葱碎。
(博物馆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 图片来源:juzaphoto.com)
想到下午我在Casa Noha博物馆看到的还原版当年生活场景也是如此:小小的洞穴里,经常要挤上一家人和五、六个孩子,除此之外,还要给一些家禽留出地方,没有电更没有上下水。这些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作为发达国家的意大利,几十年前人们的生活竟然艰辛到如此程度。
(越来越多的洞穴被改为饭馆或旅馆)
我又好奇的问了问Rocco如何看待游客这个问题,他摇了摇头,和我说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这里,去罗马、那不勒斯等大城市甚至北上意大利寻找工作机会,人口急剧减少的同时,失业率却居高不下。一方面,我希望游客的到来可以发展本地经济,也可以对意大利的历史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但另一方面,我还是希望马泰拉能够保持它自己独特的个性,不要沦为另一个庸俗的旅游景点。
随后在Cosimo家的三天,他不仅带我转遍了马泰拉的老城,还开车带我去了东海岸的巴里一日游。关于Cosimo的举止,现在想来我仍旧有些猜不透,一方面他不喜欢游客的到来,且他的想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另一方面他和其他本地人又热情好客,对我态度极为友善,还愿意解答我的各类疑问。
也许这就是意大利人,天性直率、情绪化且随心所欲。
就连马泰拉的市长都会耿直的面对外国记者说出这句话:“马泰拉不欢迎游客。”
其他洞穴城市一览:
土耳其卡帕多西亚
这里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如月球般荒凉诡异的地貌。连绵数英里的洞穴、地道以及数百座完整的地下城市。曾经被三座火山包围,多年来的火山活动带来了岩浆及火山灰,一层一层将原本的湖泊堆砌出地质成分复杂的平原,年长日久,凝灰岩在阳光的暴晒和风霜雨雪的侵蚀之下,松软的部分剥蚀殆尽,在地上形成峡涧沟壑,在地下形成暗流岩洞。这些由岩浆形成的石块,只有暴露在空气中的表面变得坚硬,内里则相当松软,方便挖洞。再加上这些山洞内部的温度通常维持在摄氏12-25度,冬暖夏凉,也是本地人选择住在洞穴里的原因。
澳大利亚Cobber Pedy
从南澳的阿德莱德出发,一直往北就会到达大名鼎鼎的Cobber Pedy小镇,这个小镇本没有人,来寻找澳宝(蛋白石的一种)的人多了,便发展成为如今一个重要的城镇。但是对于游客来说,比澳宝更加吸引眼球的应该算是地下城了。澳大利亚内陆干旱、炎热,一年有8个月气温在35度-57度之间,全年降水量仅为150mm。为了躲避恶劣的气候环境,矿工们发明出在小山包下向里挖掘窑洞居住的方法。外面烈日骄阳、酷暑高温;洞内温度却一年四季保持在恒温的24度,干燥清爽,冬暖夏凉。这个人口只有3500人的小镇,因为整体充满“末日”气息,不仅吸引了很多废墟爱好者来此拍照,且多部电影还在此取景,比如《疯狂麦克斯3》《红色星球》等。
突尼斯马特马塔
从首都突尼斯城一直南下就到了马特马塔,它不仅是《星球大战》的取景地,更是柏柏尔人的聚集地。从平地放眼望去,能看到一个个大坑分布其中,这些就是柏柏尔人开凿的“窑洞”。由于地处沙漠边缘,所以本地人便想出了让整体建筑冬暖夏凉的办法——先在地上挖一个坑,然后分别向四周挖去,具体挖多大面积取决于一家的人口数。这些房屋不仅有餐厅,还有客厅、卧室等,分工不同,却使得生活非常便利,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了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