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四川省烈士纪念建筑重点保护单位、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作为中国革命老区,近年来蓬溪县持续推动红色资源开发,自2019年开始,蓬溪县启动蓬溪起义遗址综合性保护开发,已复原一批包括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指挥部旧址、红军驿站、藏兵崖等在内的红色景点。据了解,“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分3期建设。第一期包括怀旧农家院子、红色农耕体验园、长征路等20余个新建项目,建筑面积达9000平方米;同时包括指挥部旧址、红军生活陈列场景、多功能会议厅等30余个风貌整治文化建设主题项目,面积达4000平方米。第二期、第三期将分别建设休闲、康养、度假项目和现代科技农业项目。
目前,“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一期项目中,旷继勋牛角沟起义陈列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指挥部旧址、农耕博物馆已免费对外开放。项目核心区建设已经完成70%,红色讲堂、行军体验区等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3月试运行。
在对革命场景的还原上,专注红色文化研究20余年的王益提出了“赋予文化原真性元素,借用历史之实还时代之魂”的主张。在原真性的思路指导下,该项目以牛角沟村现有资源为基点,着力对景区进行“苏维埃时代”红色氛围营造,打造红军广场、点将台、指挥部旧址等,再现红军生活场景,让游客有进入“红土地”的直观感受。比如,对砖混结构房屋脊梁、檐角、墙面实施苏区建筑风格改造,并以竹篱笆墙、红五角星、仿古灯笼、标志旗等为装饰件。利用山势地形、房舍楼宇,以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采用音、像、图、文等方式展示,让游客身临其境,更有在开放式博物馆丰富阅历、回顾历史、寻觅革命踪迹和增长见识的体验。
“村民对复原革命场景的工作很支持,主动捐出家里的镰刀、蓑衣等老物件。”王益认为,没有本地人的生活化参与,就没有历史的复活。
王益表示,如果只是依托一个建筑遗迹、一个复原不“原”的物体或一尊雕塑、一个空间载体和场馆展陈,就缺失了原真的活态环境和体验氛围。该项目立足历史本身,在事件发生地的文化景区前期开发基础上,做景区平台植入式开发,就地取材、张弛有度,尊重历史,不逾越娱乐底线。同时,从主要针对服务和吸引外地游客的揽客方式,转为面向服务本地人的文化休闲生活。“因为他们对本土历史文化有特殊情结,有了他们的认同赞许、热情参与,才会引起外地游客关注。”王益说。
该项目还尝试打破灌输式常规,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围绕曾经在本土发生的革命史实、革命英雄人物一生和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展示中国革命及中国工农红军历史,寓教于乐。在创意规划环节,通过故地集中展示当时的人文景致、生活环境等,形成生活化表达。在牛角沟村的景点中,游客时常能看到穿着红军服装的身影在其中穿梭,让游客有融入式、体验式、沉浸式的体验。
专家点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文旅研究中心主任邬东璠:
牛角沟村的“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能够立足于本地人的生活,凝聚本地人的“众志”,关注活态传承、内涵式发展,踏踏实实从服务本地人出发,这种务实的价值观是值得推而广之的。当下很多地方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存在夸大冒进的问题,造成文化大而没有温度、不接地气,只顾一味吸引游客而侵害了当地人的文化生态,长此以往既没有了真正的地方文化,也没有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孔繁峙:
“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革命遗址、遗迹,并形成了以红色文化遗迹为主题的革命教育基地,使大量红色遗迹成为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再现和恢复了历史村落的传统环境,有效地保留了自然村落,留住了乡愁,使历史村落的传统环境得以延续、民俗文化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