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歌山县属于纪伊半岛西南部,其中的和歌山市离关西国际空港、大阪、奈良皆不远。十二月三十一号这一天,我从关西空港坐大巴,至和歌山站,又上了一辆出租车,三四首歌工夫,到家(民宿)了。
我住在“纪三井寺”这一站,稍有经验的想必可以猜出,本地因寺得名,只是我来的地方寺庙众多,一开始并没有在意。谁料没过几个时辰,也就是“大晦日”——日本的除夕夜——当天晚上临近午夜,我站在阳台上,寒夜里,乘着酒兴,抽烟,准备跟旧年沙扬娜拉(徐志摩语)。偶然间眺望,不远处半山腰一所橙色寺庙灯火灿烂,好不眩谧,正恍惚中,喜闻钟声悠悠飘荡而至(相传一百零八下),不松不紧,恰似旧岁的浅吟低唱缓步谢幕,真真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千年壮语之感。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我想到的还有很多很多,奈何身披短衫,不堪冷风搜身,又念那泡沫丰盈的札幌黑色五星啤酒(其实老款的红色五星最好喝,只是越来越少了,跟许多事物一样,越更新越完蛋),只得放下痴痴的感悟,转身推窗,重回温暖的室内,温暖的海鲜火锅旁……傍晚前,骑房东提供的自行车去超市买了酒水大米食物调料日用,整整背了一大旅行包——我的旅行包每回就是干这个用的。
冰凉的啤酒,我端起酒杯,“美酒、诗歌、还是德性、随您便,但是——快陶醉吧”——我听从波德莱尔的诗句,准备在新年的第一轮星光中一醉方休,嘿,我说什么来着,何止是星光,看哪,眼前的落地窗外,大概在“片南波”海滩方向,夜空中燃起了绚烂的哈娜碧(花火),一簇重一簇,嘭嘭复洒洒。我补上了一杯“罗生门”清酒,跨年跨到这个份儿上,已至顶点,最好的选择,关灯睡觉。
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感觉像是睡了一会儿,又被大马力的摩托车声儿吵醒了,还以为是咱们春节放鞭炮呢(不过现在也没了)。躺在床上的我羡慕起了池波正太郎(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想起他在“食桌情景”一书里说,晚上他吃完了“年越荞麦”,仿佛将一整年的疲劳蒸散出来似的陷入沉睡,再次醒来已是元旦当天上午十一点了——这得是多么舒服的一觉啊。他写道起来以后接着吃年节料理,喝屠苏酒(这已经很“中国”了,这是我们古代贺新春的酒品),然后再吃年糕汤。他还说以前岁末的时候,冬至那一天,要到洗澡堂子里洗柚子浴,洗掉一身寒意。前两年我在这边书店里买了一本浮世绘配图的日本二十四节气,里面详细介绍了这些七世纪从中国传来的历法如何优秀与自然(特意查了日汉词典)。其实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人都是过中国阴历新年的,现在有一些日本乡下人依旧如此,明治五年(一八七二)明治政府宣告改为阳历,相传是因为阴历每隔几年就出一个闰年,政府要多给公务员一个月工资,为了节约国库才废弃了阴历,不过许多过年的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直到如今他们还互赠贺年卡,这一条该我们向人家学习,别总是发个破微信用一些傻套话……咳,我睡不着觉操这份儿闲心干嘛!
翌日醒来,精神抖擞。照例这一天是没什么人上街的,更不用说营业的店铺了。可我还是想碰碰运气,看看和歌山市中心,能否吃碗豚骨酱油拉面。出了门,走向车站,果然闲人寥寥,不过比我有一年在冲绳好。那回同样是新年第一天,我住在南部的系满市——闲话少叙——只说我出门上街,阳光无比灿烂,可以着短袖短裤,我心说这才是度假,可是走了走,越来越荒凉,不见半个人影,整条整条的街道,犹如末日降临,鸟飞绝了没有不好说,反正是“万径人踪灭”。
两站地,我出了JR和歌山站。想起,著名的“井出商店”(那里号称日本最好吃的拉面)距此不远,我知道不可能开,但好歹算个理由可以走上一走。经过冷清的商店街,走上大路,十分钟左右,一个路口,看到了井出,大门紧闭。之后的某一天傍晚,我去吃了。店面小、略旧——有名的大多如此,我点了一碗经典的中华拉面,不错,汤浓且味儿透,面弹。值得一提的是,我看出那个服务员是实习生,主动帮她解决了很多问题,当我走的时候,来了一拨中国游客,我听到那服务员对他们说,可以说中国话。
没关系,我有备选,来时路上看到一家营业的。往回走了半程,看到招牌“龙王”,一听这店名字,就是中华风。入店,客八成,多为一家子。我与一胖大姐同坐吧台,她正端着大碗。须臾间,点了一碗“东坡面”,片刻后才反应过来,就是“东坡肉”的面嘛,我总是这样,一到新地方脑子就发木。要了一瓶“好喝的水”(‘孤独美食家’作者经常大白天端着酒杯在节目中这么说),才冷静下来。抬眼望向厨房,很典型的组合,一家子经营,丈夫掌勺,妻子儿女帮忙。面上来,果然东坡肉很软糯,大概味增煨出来的,与红星二锅头不配,冲绳泡盛可以,米烧灼也不错——吃碗面喝酒的毕竟少数。结账时,店主主动与我搭话,看出我是游客,改用了国语,说自己是在日的二代,我脑子又木了,依然不知所措地用日语聊,假装老华侨似的,一脸风霜,看尽繁华,晚景悲凉,无人相伴,新年出门哆哆嗦嗦吃一碗面就算庆祝了。
往回走,顺带逛了逛“纪三井寺”,别看初时我嫌人少,可新年的寺庙向来香火鼎盛,走出另一边站口就见到了“初诣”的人群。穿和服的一路上只看见一家人,另外还有一个穿短袖短裤的老外,印象深刻。人一多,我就心慌,纯粹为“溜食儿”,远没了昨晚的诗意。这里因“吉祥水”“杨柳水”“清净水”三口井而得名,乃唐朝僧人为光上人所创,可凭栏远眺“和歌浦”——纪三井寺对面,这也是其风雅的原因之一。它曾出现于古老的“万叶集”中,不少文人墨客喜好来此游玩,沿海岸坐落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物,当天下午,晴转多云,依然可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只是多天以后我在和歌山县立美术馆看到了不少描绘“和歌浦”的旧画,不得不感叹到底还是古人赶上了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