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中部地区的大城市,历来有九省通衢的美誉,城市交通发达,公路、铁路路网密集分布,形成了独特的城区地貌。在武汉城区生活,也习惯了大街小巷内经过的铁路轨道,特别是在汉口,铁轨经由的生活区非常多,有的老旧小区里甚至穿行数条铁轨,密密麻麻有如机械工业园区。比如汉口江岸区发展大道沿线就有一座这样的小区,它的面积不大,南北被双铁轨包围,修建了围墙和高架,加上小区里的建筑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子,整体风格很像国营老厂生活区,非常适合复古风的随拍和特写,它的名字叫做新江岸四村。
武汉城区的面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分布有非常多的老旧城中村,虽然两千年以后经过了数次大刀阔斧的拆迁改造,但仍然“残留有”一定体量的村子和小区。这类城中村和老小区以汉口区域的数量居多,而汉口区域中又以传统的交通三环线和二环线之间的区域分布最广,这与其周边的交通和地理原因有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火车轨道。高速铁路、普通铁路,这两种年代的铁轨相互交错,由南向北,从东到西有如一张网络般划过主城区,只要是经过的生活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打成特色地理生活区的标签。
从某个意义上来讲,汉口老旧生活区和火车轨道生活区的概念是不同的,虽然并非所有的老旧生活区里都有火车轨道经过,但只要是火车轨道经过的老生活区必然会很旧,相关设施和基建年久失修,建筑年代久远,生活着的居民主体年龄偏大,逐渐被边缘化,让人唏嘘。对比之下,新江岸四村的名字里因为有了一个“新”字便显得与众不同,定位不同,更加时尚,配套不同,更加完善,虽然一个四村的名字还留着,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非常接地气。沿着发展大道二七小路往北,过了十字路口,东西两头的村落,似乎是乡村的面貌,又兼具城市的配套,那里就是四村的范围了。
新江岸四村的整体布局,分为东西两块,被南北纵向的二七小路分隔,不过,小路上走的是机动车,又因为经由此段的马路全程是高架,实际上它的通行与村子东西通行的车辆没有任何交集。从新江岸四村的东边到西边,有城中村内部小路相连,走过二七小路上的高架桥,非常顺畅,连红绿灯都省了。可能唯一的区别便是,桥下二七小路上的机动车川流不息,而桥上四村里的小路,行人很少,走的都是电瓶车,一溜烟便消失在矮小平房的转角处。估计路人也不会去刻意关注,因为在高架桥的旁边,就是两条东西横贯的铁路轨道,修筑的严密高大,一眼就能瞅出。
铁路轨道地基更高大,特别是铁路桥,修建标准明显更严格,这一座新江岸四村周边,一下子来了大约四五条铁路轨道,有高铁和普通铁路。靠近村子边缘的有两条,南北各一条将村子包围,在高架桥上看得不明显,走到村子里面后,边缘的围墙修筑得非常结实,那里便是铁轨分布的地方。没有火车经过的时候,只觉得那是一堵墙,即便好奇背后是什么也翻不过去;有火车来时,远远能听到轰鸣声,震动引起墙壁和毗邻的民房窗户呼呼作响。习惯在此生活的人,早就没有心思,觉得哪怕是多一丝震动,仍然心安理得。
有铁轨的存在,也有老建筑的影子,这两者似乎密不可分。沿着小路走到新江岸四村最西端,那里可以看到村子的规划建设,被挤在铁轨之间,实际扩张非常受限。建筑以平房和单元楼为主,样式很老,八九十年最常见,突出的特点是深色系的外墙装饰,也不知道是自然老化的还是刻意装饰如此。单元楼挨着铁路围墙,行道树没有,小区路面平坦,实际上很没有生活的氛围,继续停满车辆,空留几座健身器材,人气凋零,加剧了破败氛围的扩散,很像过气的国营老厂。
继续向东走,小区里的主路不宽,一车道足矣。沿路都是老房子,单元楼,看着颤颤巍巍像危房,实际上住的人不少,哪怕是步梯上下,老人们的精气神也十分突出。单元楼楼下有副食店,还有裁缝店,偶尔看到开车经过的,骑摩托经过的,还有外卖小哥上下楼,轻车熟路,一看就是老主顾。工作日里,小区里人很少,车子也不多,老人坐在楼下晒太阳,成为生活的点缀。唯一稍微有亮点的地方是党群中心,铁北社区,红色logo,看得人为之一振。
沿着铁北社区党群继续往东,过铁路桥到新江岸四村的东端,马路和周边的环境瞬间安静不少,路面被环卫阿姨打扫得纤尘不染,强迫症患者表示很舒服。两边的建筑有围墙遮挡,还有行道树,终于有了生活的氛围,有意思的是,路边还有一座复古风的餐馆,上面刻着毛爷爷时代的宣传标语,有种公社大食堂的观感。在这样的小区里生活,闹中取静,虽然交通多少有些不便,但也让人觉得很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