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晚,郑州方特梦幻王国各式花灯齐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记者 聂冬晗 摄
▲2月18日,郑州足球小镇内的舞狮表演和民俗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初步统计,足球小镇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17万人次,单日入园人数创新高。 记者 聂冬晗 摄
□薛世君
虞城县田庙乡刘杨庄村。大年初一的傍晚乍暖还寒,农家院落里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一眼望去,四米宽的水泥村道边,各家门口从北往南停了一排小汽车,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乡过年,自驾的居多,一条村道上汇集着五六个省的车牌。大年初二开始走亲戚,往年高油高糖的糕点和方便面等传统节礼已然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坚果、零食等休闲食品,以及常见的牛奶、饮料。初四下午,村委会旁边的幼儿园门口,园长和两位老师正商量着把隔壁的几间房也收拾出来,准备扩大招生规模。
民权县中影星美国际影城。《唐人街探案3》的上一场次刚结束,观影的年轻人正鱼贯而出,入口处,几十名年轻人已经排成一排,准备入场观看下一场次的《你好,李焕英》。出来的观众边走边交流着剧情心得,等着入场的观众则满脸期待,迫不及待地想去体验一场光影之旅。此刻打开猫眼电影买票,却发现临近两个小时的场次都已满座。
郑州市未来路丹尼斯超市。大年三十的超市里人头攒动,生鲜食品区是最热闹的地方,熟食区的包装袋已经不够用了,刚才还摞起一米多高的一箱箱哈密瓜,一会儿工夫就到了各家购物车里。一位穿着米色风衣的女士,终于打断了服务员的忙碌,询问整件的车厘子到底摆到了什么地方,她想趁今年车厘子便宜,多买一些。
新华社的报道显示,2月11日至17日,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210亿元,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28.7%,比2019年春节假期增长4.9%,今年春节的消费可谓“牛”劲十足!但在可观的整体数据背后,还隐含着耐人寻味的消费细节——村道上停着的一排小汽车、节礼品种的休闲化、幼儿园招生规模的扩大、县城电影院的爆满、郑州市民购买进口商品的便捷……这都从不同角度印证着一个事实:消费结构在变化,居民消费在升级,生活品质在提升,商业逻辑在改变,内需市场在扩容。
正如有专家所言,我国还有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5亿人没蹲上马桶,潜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尤其是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大省和工业大省,一方面,城镇化的推进、基础设施的改善、公共服务的提升、消费需求的释放会带来澎湃的发展动力,而且随着河南开放步伐的加快,郑州口岸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泰国榴莲、智利车厘子、澳洲龙虾、法国红酒等潮品也见证着居民的消费升级、内需的扩容提振;另一方面,随着空中丝路、跨境电商、中欧班列(郑州)的红火,河南产品、中原制造也不断开辟新市场,走向世界。河南正在积极主动地融入一个物畅其流、人悦其行、货通天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其中,至少有两个趋势值得重视。一是消费的体验感越来越强。如今,人们消费时所重视的因素,从品牌、价格、功能、质量等,渐渐变为健康、精致、个性,“悦己”的情感诉求不断提升,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体验经济渐渐崛起。比如,数据显示,牛年春节档电影票房高达78.45亿元,创春节档票房新纪录,其中“小镇青年”成为电影票房的增量引擎,一如笔者在民权县中影星美国际影城目睹的观影盛况。再比如,郑州建业电影小镇的沉浸式热血剧《穿越德化街》成为爆款,清明上河园因浓浓的年味而人气满满,还有迪士尼、长隆、方特,乃至苹果等公司大获成功,关键也都在于体验。
二是生活的文化味越来越浓。春节期间,郑州歌舞剧院创作的《唐宫夜宴》经河南春晚火爆“出圈”,将大唐的绝代风华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生动呈现,成为“爆款”。在此之前,郑州歌舞剧院多年来接连创作了同样精彩绝伦的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精忠报国》,多年的文化积淀奠定了一朝“出圈”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在变化,文化不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亟须填补的消费空白和公共产品。如今,社会上“考古热”“文化热”方兴未艾,博物馆、图书馆成为网红打卡地,各种展览的吸睛、“考古盲盒”的乐趣、国潮元素的流行、文旅产业的勃兴,让文化自信日益凸显,文化消费也由此潜力空前。
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今年过的,是个不一样的春节。因为消费的升级,我们将来过的,也注定会是不一样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