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的名字,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象征,也牵动着人们的乡土情怀。从今天起,本栏目推出春节系列报道《有故事的路》,探寻襄阳那些耳熟能详的路名、地名背后的故事和它得以命名的原因。今天我们来说万山的故事。
万山,海拔只有151米,但因为它依江傍水、钟灵隽秀,有着众多历史传说,称得上是“襄阳第一文化名山”,自古就备受文人雅士喜爱,仅唐朝,就有三十多名诗人前来游览。
文史爱好者邵杰云说,他总结万山的是一步一个故事,满山皆文化,也是充满文化幽香的一座名山,唐代就有38位诗人,作了五十多首诗,来歌颂万山。
每年阳春二月,万山梅园40多个品种的梅花就会陆续绽放,吸引无数游人。
万山梅园的建设虽然只有七年时间,但早在唐代,万山就有很多梅花树。唐代诗人王适的《江滨梅》就记录了万山梅花及汉水女神的事。据传说,西周时期,周王派郑交甫大夫出使楚国,郑交甫走到万山脚下的汉江江滩时,遇到两位妙龄女子,解下脖子上的宝珠相赠于他,随后就消失不见。传说,这两名女子就是汉水女神。因为“神女弄珠”的故事发生万山,万山从那时就有了名气。而万山名字的由来,最有名的是西汉王莽追刘秀的故事,说当年王莽把刘秀追到襄阳岘山时,发现刘秀不见了,就问当地人,刘秀跑到哪去了,人们说已经到了千山,他又追了一段路,问旁边路人,说刘秀已经跑过万山了,王莽说千山万山都跑过去了,我还追什么呀,没追了。
文史研究者邵杰云的家就住在万山陶瓷厂家属院,多年来一直在研究万山,他认为万山的命名是襄阳人对它的崇敬。
邵杰云介绍,从襄阳建城以来,万山的名字始终没有动,在中国的数字中,以万为大,万山这个名字表达了襄阳人的崇敬。
所谓山有仙则名,虽然“神女弄珠”只是个传说故事,但东汉大文学家王粲,则是真正在万山生活了十五年。襄阳城东南的仲宣楼就是为纪念他而建,东汉末年,王粲从山东老家到襄阳后,就住在万山,至今这里还有王粲井的遗址。
在万山南坡,有个清代记事碑,上面记录了王粲井以及万山上的一座寺庙,这座寺庙名字几次更改,起初叫荆襄寺,到了唐代改为幽兰寺。
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方莉说,再后来,大约到了明代万历年间,老龙堤建成之后,它的名字又发生一次改动,叫保堤寺,为什么把保堤寺命名在万山上,因为它是十里老龙堤的起源,老龙堤的龙头在这里。
抗战暴发后,保堤寺被炸毁,但遗迹还在。然而经历抗日战争之后,万山变成了一座光秃秃的荒山,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上仍然十分荒凉。襄阳老居民张兴武收藏着一张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照片,见证了当时万山的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本市在万山上植树造林,让它重新披上绿装,成为襄阳的地标。2013年,本市在万山南坡建成了150亩的万山梅花园,从那时起,万山又成了人们登山,休闲,赏花的好地方。
市旅游学会会长陈新剑说,到万山既可以欣赏梅花,又可以寻访古迹,还可以登上山顶眺望汉江,所以说万山是一个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非常好的生态环境的地方。
来源:云上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