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穿越时空的历史画卷
去年南航推出快乐飞1.0,我们几个小伙伴快乐飞首站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
来到敦煌,第一个打卡的景点,当然就是莫高窟啦。
莫高窟建于公元366年,十六国时期。随后历经北魏、隋、唐、北宋、西夏不断扩大修建,直到元代以后莫高窟渐渐衰败而被废弃。
由日本人投资拍摄的电影《敦煌》,里面的情节就就讲述西夏王朝时期为了躲避战乱保护文献资料,僧侣们将上万经卷掩藏在“藏经洞”,跟着莫高窟被废弃这段历史的。
电影由佐藤纯弥执导,西田敏行、佐藤浩市、中川安奈等人饰演,而他们都是清一色的日本人。拍摄场景也是在敦煌当地兴建了与古城规模相仿的城池作为外景地。
现在如果你从敦煌机场回市区,途中会经过一座古代城池,就是当年的拍摄敦煌而建的电影外景地。
敦煌荒废后,元代就没再新开窟。
到了明代,敦煌更是封闭在嘉峪关长城以外。敦煌便成了塞外之地,游牧民族的游牧之地。
直到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荒废已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在一次清理窟内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里面找到从十六国到北宋时间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
但让人可惜的是,从1905年至1915年近10年间,先后经斯坦因、伯希、桔瑞超、吉川小一郎、鄂登堡他们纷纷从王圆箓手中骗购这些古代的经文字画资料近四万件,从此流失海外。五万多件只剩8000余件运回北京保存下来。
我身后的这座塔形建筑,就是发现敦煌“藏经洞的”王道士的圆寂塔,当中黑色的石碑上,经载了他的生平经历。
发现敦煌“藏经洞的”道士王圆箓的真人照片。
继续向前走,大树下有一座飞天造像。
她正展现着优美的舞姿,飞天就是佛教中在空中飞翔的神仙,一般在菩萨讲经时,飞天会出现她周围,为她撒花或跳舞。
在随后很多的敦煌壁画作品的,我们都看到飞天造像,包括刚才进入敦煌市,在街中心看到的城市标志,也是一座反弹琵琶的飞天雕像。
亲眼目睹精美绝伦的壁画。整个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常年对外开放的仅有60-70个。进入莫高窟,都会被眼前的这一切震慑住了,全神贯注于斑驳石壁上的方寸之间。
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洞窟内绘制有大量的壁画和泥质彩塑,是我国及至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艺术地。
参观门票分A类、B类和C类,还有一些特殊洞窟展览,我们买的了最平宜的B类门票,可以看其中四个洞窟。
在整个莫高窟,基本都是沿山壁开凿的原始洞窟。
参观的时候,排队分组,每组安排一位讲解员,随机带领小组观看,为防止空气进入,氧化壁画,所以每次参观完后,导游会将门锁上才离开。
九层楼是B类门票参观的第一个窟,也是A类门票参观的最后一个窟。
顾名思义,楼阁由九层木结构窟前的建筑,是民国时候重修的。原先楼阁只有四层,历代分别先后重修,最后一次是1935年修成。
洞窟是唐代武则天时候(618-705年间)开凿的,窟内供奉的弥勒佛,它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因此人们称它的未来佛。
据说是佛像按武则天的原型修建的,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游人站在佛脚下仰望,大佛雄伟壮观,不失为莫高窟的第一大佛。
佛脚掌很大,也丰润,附合唐代人们的审美艺术。
卧佛洞窟里面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像,石窟中卧佛长15,8米,造型十分优美,神态安详,它表示的是佛祖释迦牟尼涅槃,解脱轮回、圆寂时候的样子。
卧佛身后的一众小佛像,表达的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们看到佛祖圆寂时的不同状态,脸上和表情都各有不同。
窟顶壁画十分华丽,映入眼帘的无数个小佛画像,想想,画师们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内,绘上这么精美的图像,得花费多少的精力的时间才能完成。
洞窟外面的画像就简单的多,色彩也没里面的鲜艳,可能是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氧化的原因。
旁边的壁画也十分精美。
看完后,导游又锁上了洞窟大门。
看完,留言告诉乐玩君,你想来这里看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