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备受争议的查干湖冬捕
《舌尖上的中国》最成功的一次“造星”运动,莫过于把查干湖冬捕推向了观众。原本只是在东北三省小有名气的冬季捕鱼祭祀活动,瞬时被全国人民知晓,结果就是第二年的旅游人数暴增,头鱼拍卖价飙升。
查干湖的火爆,也伴随着焦点和质疑,其中头鱼拍卖最热闹、最吸引眼球;而每年捕捞的数百万吨渔获,则不断被人怀疑掺杂了“洗澡鱼”。
2、玩出新花样的头鱼拍卖
和部分网友想象的不一样,查干湖所说的“头鱼”,并非一网中最大的那条鱼,而是率先露出冰面的那条,这就意味着头鱼可能只有十几斤,也有可能四五十斤。北方文化里,头鱼寓意拔得头筹、吉祥、如意,所以自古有“争抢”头鱼的传统。
头鱼拍卖脱胎于查干湖冬捕的祭祀活动。关于查干湖渔猎的痕迹,最早可追溯的一万三千年前,查干湖东北岸是青山头山脉,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现大量人类遗址,留下的器皿、工具及绘画中涉及到许多渔猎行为。
随着捕鱼日益频繁,人们期待能有更好的渔获,希望通过祭祀获得祖先和神明的庇护。早期契丹人,每到冬季开网前的“醒网”也是祭祀的一种,当时本地人多信奉萨满教,认为渔网上有神灵依附,正式下网前需提前唤醒他们。
真正把祭祀活动以特有的形式固定下来是在成吉思汗时期。金朝末年,蒙古军队进入郭尔罗斯,蒙古人也信奉萨满教,且有湖神崇拜、祭祀神灵的传统。成吉思汗仲弟哈布图-哈萨尔率领蒙古军队第一次进行了完整的湖神祭祀、醒网仪式,自此以后查干湖冬捕一直保持这一传统。
这种原生态的祭祀活动本身就是热点,再有冬捕的主攻,恰构成了一大旅游热点。当地政府着手打造查干湖冬捕游,并且为添加热点、活跃氛围,在2003年创造性地引入了头鱼拍卖这一环节。起初查干湖名声小,拍卖人群来自附近几个县市,2003年的第一次起拍价仅有488元,最后在几个竞拍者的“围攻下”,成交价定格在了1388元,未曾想这一数字竟远远不及今后起拍价的一个零头。
查干湖头鱼拍卖的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这一年查干湖冬捕顺利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查干湖头鱼身价首次突破万元,达到了11099元。接下来的2009年,起拍价更是站上了1.3万元高位,最终成交价是6.8万。
查干湖真正的名声大噪始于2012年,这一年《舌尖上的中国》火爆荧屏,人们第一次知道原来美食节目还可以这么优秀,而查干湖冬捕片段恰是开山第一集里的核心。霎时间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在东北有个查干湖,查干湖里有个冬捕节,头鱼拍卖才是冬捕节的重头戏。当年的头鱼成交价为34万元。2015年起查干湖的头鱼不再由“鱼把头”捞起,改由中标者亲自操刀。当时还是范冰冰男友的李晨,把成交价推向了788888元的高峰。
我国企业家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深知宣传、造势的精髓。2017年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家参与到了头鱼竞拍。2018年、2019年的头鱼分别以100万、297万的高价被盼盼食品董事长拿下。各地媒体、网络纷纷报道,而这恐怕是几千万的传统广告宣传达不到的效果。2000年的拍卖价是300万元,过程虽激烈,但结果却一点也不意外,据说吉林省浙江商会“志在必得”,早已做了充分准备。
3、真假“洗澡鱼”
自查干湖冬捕火爆那天起,关于是否存在“洗澡鱼”的争议就曾未停止过。哪怕查干湖渔业公司已通过各种途径解释,部分网友依然“心存疑惑”。
大头鱼是查干湖的明星鱼,普通大头鱼市场价仅12元/斤左右,一旦标注上“查干湖”,价格立马涨到了35元/斤,令人惊异的是,查干湖大头鱼的年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多左右。如此大的产量却连续保持了多年,自然引起人们的怀疑,“洗澡鱼”的说法由此而生。
查干湖当地的渔民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的理由似乎很“充分”。查干湖水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长接近20公里、宽大约15公里,平均水深4米,蓄水量6亿多立方米。但所用的渔网只有2公里左右的长度,相当部分的水域并没有被渔网“覆盖、蹂躏”。另外渔网根据查干湖的地形、鱼情定制,网眼达到了6/7寸,这样生长期低于5年、体重小于10斤的大头鱼均被有意地过滤掉了,斩获的大头鱼普遍在10斤以上、20/30斤也属正常。
为保证查干湖渔获的持续性,每年投放的鱼苗超过了300万斤,体重大于100克的鱼苗不下1000万尾,这么大的投入为渔获补充提供了强大动力。另外当地渔民指出,大头鱼不像鲫鱼、鲤鱼耐低氧能力这般强悍,它根本经不起长途运输的折腾,在零下几十度的东北,有时还未出水便失去活性,这样操作压根是赔本的买卖,纯粹的无稽之谈。
但上述理由并没有完全打消质疑者心中的疑惑。首先网友对某些以查干湖冬捕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肯定无洗澡鱼的理由产生疑惑:查干湖冬捕延续了千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可厚非,但并意味着这些大头鱼也是“文化遗产”,更不代表着不能作假。
查干湖地处我国寒冷的北方,最大气温零下几十度,大头鱼的生理活性低,生长速度缓慢,四五斤的大头鱼、鲤鱼至少长了四五年;20斤的大头鱼至少需要17/18年的时间,才能长到这样的体重。而查干湖连续十几年均是2/3百万斤的渔获,即便是每年有幼苗投放,难道不存在“青黄不接”的情况?
再者干湖主打“天然、无人工饲养、无污染”的野生大头鱼,以口味纯正鲜嫩,香而不腻闻名。但同时也意味着大量的鱼聚集在查干湖水体的各个水层,难免产生食物不足的情况,大头鱼的生长速度很难得到保障。
部分网络留言反应,最近几年查干湖捕获的大头鱼,个个“脑满肠肥 ”,颇有油腻感,口味也大不如从前,与市场上购买的普通大头鱼接近。如果真是如此,如何在寒冷的北方,再无饲料养殖的情况下,能把大头鱼养的“膘肥体健”真是一件技术活,值得推广。
打造一个查干湖冬捕的文化品牌不容易,也正是因为不简单,所以人们愈发的关注。如果一味地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品牌之下的“真”,恐怕不是长久之策。面对网友的质疑,查干湖应给予更充分的理由说明,把问题摆在明面、讲清楚,反而是提升信誉度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