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王静,只是一个从四川省资阳县大山里走出来的初中小女孩。
由最初的餐厅服务员,到成为上市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她用了十年的时间,
2007年,卸任公司副总经理之职后,她转战登山,曾先后10次登顶8000米以上的雪山,其中4次登顶珠穆朗玛峰。
此外,她还用143天的时间,完成了从登顶7大洲的最高峰及在南北极徒步一维度(直线距离110KM),俗称地球九级7+2的极限登山探险项目,刷新了之前用时196天完成此项目的世界纪录。
另外,她身上的标签多种多样:
登山探险家;高海拔摄影师;探路者联合创始人及CEO;珠峰未来公益基金创始人;阿拉善SEE公益环保机构终身会员。
不过,股民对她挑战极限并不感兴趣,甚至说她想学万科王石,不料,画皮不成反类犬,四年不管公司,导致市值蒸发掉200亿。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75年,参过军,在郑州铁路局当过大修工人的王石,通过推荐,正在兰州交通大学攻读学士学位。
而这一年,远在四川资阳的一个小山村里,王静出生了。
那个年代,农村里富有的家庭凤毛麟角,大多数都是贫寒之家,孩子能混个初中毕业就很不错了。
(王静)
王静和千千万万个农村女孩一样,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
或许是当初漫山遍野地跑来跑出打猪草,让她生出一种征服了大山的喜悦,也给她带来健康的体魄,为她将来征服世界各大高峰而埋下了伏笔。
1993年,王石已经完成了万科企业发展中重要的一步,借助于股份分化,完成上市,成为众多地产公司上市的模板。
王石
而年满18岁的王静已经拿到了身份证。
她没有像其他女孩一样,偏安一隅,而是勇敢地走出去,南下广西北海,想闯荡出一番自己的天地来。
可是,没有学历的她,自然找不到好工作,无奈之下,她只得在一家餐厅打工。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
(盛发强)
来自甘肃敦煌的盛发强,刚从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辞职下海,也来到了广西北海,在一家印刷厂当了一段时间推销员后,自己单干,成立了一家印刷公司。
因缘巧合之下,两人相识相知相恋,不久之后,便结成连理。
可是,1995年,参加了北海举行的新技术展览会,看到了一款商品后,夫妻二人都心动不已,决定改行,不再做印刷了。
因为,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商机。
让他们做出这个决定的,是一款折叠式帐篷。
原来,早在二十世纪初,欧美的户外运动已经形成了雏形,到了六七十年代,户外运动已经非常普遍。
相比较而言,我国户外运动起步要晚些,直到1987年,中国登山协会才派人到日本学习相关运动规则,并在之后的几年内,增加了户外运动的比赛场次。
与此同时,北大、清华等各大高校都组建了自己的户外运动俱乐部。
对此有所了解的王静夫妇意识到,户外运动已经有了流行的趋势,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成为一种潮流。
另外,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五天工作制的执行,人们可支配的时间和金钱逐渐增多,国内旅游开始迅速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人们对户外帐篷的需求将逐渐增加,而当时,国内户外运动产品寥寥无几,前途不可限量。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他们花了5000块钱买下了这款折叠式帐篷的专利,准备进军户外运动产品市场。
夫妻二人先是到苏州专门学习帐篷的制作,接着,又在北海成立了一家旅游用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帐篷的设计和生产。
公司创立之初,两人既当老板,又当员工,忙碌之中,却充实无比,对未来也充满了憧憬。
可是,四年间,两人虽然积累了不少经验,局面并没有打开。
考虑到广西发展有限,1999年,王静夫妇决定将公司搬到北京,并注册了新的户外运动品牌,探路者由此诞生。
新的地方,新的品牌,意味着,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夫妻二人在北京香山脚下的巨山农场租了两排破旧的平房,既当公司又当家,两人即是老板,又是员工。
王静在采访中曾经透露,公司创立之初,加上他们夫妻二人只有5个人,人人身兼数职。
为了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他们成了“装修工人”,修整院子,粉刷墙壁,建冲水厕所,还在院子里给自己搭了一个乒乓球台等。
那时候,盛发强负责品牌营销,王静负责生产,因此,公司的第一顶帐篷,从购买原材料到设计、画板、裁剪、缝纫,印染、组装以及设计LOGO等环节,都是王静亲自操刀。
因为人少,一旦接到订单她们就要加班,有时候会连续一个月加班到很晚,有时候甚至需要通宵达旦地赶工。
而这一时期,王石已经开始了登山运动,并于2003年,以52岁高龄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国内完成这项极限运动中年龄最大的人。
俗话说,皇天不负有心人,星光不负赶路人。
通过5年的努力,王静夫妇终于在2004年得以将公司搬到北京宏福创业园,走上了规模化的快速发展道路。
随着户外运动和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公司也迎来了春天,业绩一路攀升,每年以2到3倍的速度递增。
2008年,探路者成为“北京奥运会特许生厂商”,更是成为公司崛起的标志。
2009年,探路者乘胜追击,在成立十周年之际,于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中国户外用品的第一家上市公司,被业界誉为中国户外用品第一股。
此后,公司股价一路高歌猛进,在2015年到达巅峰,总市值近260亿。
04
然而,这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王静除了对公司产品做技术指导,已经很少参与其他决策了。
早在2007年,因为家族式管理使得公司人才单一,产品设计、品质控制,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等各方面都遭遇到各种问题。
公司需要引进更多、更专业的人才。
当时王静夫妇两决定,王静卸任公司副总经理一职,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管理。
虽然不直接在商场上叱咤风云,不“安分”的王静却没有停止自己探索的步伐。
对于卸任一事,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很清楚,也很明白,公司已经到了何种状态,需要进什么样的人。只是,一个人从一种状态切换到另一种状态,一开始可能有点不适应,内心需要努力调整。”
对于另一种状态,王静选择了户外极限运动——登山。
2007年3月,她跟随前往非洲乞力马扎罗的登山队,第一次登顶了这座海拔5895米的非洲最高峰,开启了她长达十多年的户外极限运动之旅。
其实,很难说清楚,当时切换到户外运动的状态,是基于她对这项运动的爱好,还是为自家公司的产品当移动广告牌。
因为,毫无疑问,她每次户外运动所用的装备,都是自家的产品。
这个过程,是对产品的测试,也是一种营销。
登过高山的朋友们应该会了解,随着海拔的增加,人在缺氧的状态下通常会头疼、恶心、乏力。
可这一切都抵不过登到山顶时,征服了高山的喜悦:
“在队伍里出人意料地第一个登顶,让我有了再次尝试攀登更高山峰的勇气。“
她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登山计划。
同年7月,她尝试攀登喜马拉雅山脉第六高峰,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
与她同行的,还有万科的王石。后来,她还邀请王石担任了探路者的品牌代言人。
不过,那次登山的情况却险象环生。
刚进山,她就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高烧至39度,血氧含量低至42,而且,当时天气也并不友好。
一向不服输的王静显现出自己的韧劲儿,身体状态有所好转后,立即跟着登山队一起出发。
哪知,祸不单行。
登山队遭遇到了雪崩,雪块伴随着12级大风雪迎面扑来,吊在雪壁上的她,除了紧紧地拉住绳子抵抗这恶劣的天气,她已经没有多余的力气再做其他的动作。
即便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结果却让所有人都出乎预料,她不仅没有放弃,还凭借着”我一定要活着回去“的信念,咬紧牙关,一步一挪地继续前行,最终成功登顶。
就连同行的王石都在博客里赞叹:
“在登峰,我惊讶地发现,队伍唯一的女性队员竟先我之前到达,而且是第一个登顶。顽强的女性!人啊,不做最后的努力,怎能发现和发挥你的潜能呢?”
而登上的经历也给王静带来很多感触:
“一个人一生最恐惧的事,可能就是死亡。当你曾临近死亡过后,心境就非常开阔,面对重任不再纠结,更加珍惜生命,珍惜周围的人和事。对我来说,登山的过程就是很好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过程。“
经过这一次生与死的考验,王静向更高更难的山峰进发。
2009年9月末,王静成功登顶了海拔8156米的马纳斯鲁峰。
2010年5月,王静第一次从南坡登山海拔8844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2011年1月,王静徒步113公里到达南极点。
自2014年开始,她历经143天,完成地球九级的登山探险之路,创下人类最短时间完成此项目的记录,被尼泊尔政府授予“国际登山家”称号。
截止到目前,她已经10次登顶8000米以上的雪山,其中4次登顶珠穆朗玛峰。
就在王静玩命登山的时候,探路者的股票也如日中天,在2015年到达波峰,总市值近260亿。
尝到甜头的探路者开始向多元化道路发展,通过投资和并购,将业务扩展到了旅游、体育等领域,想打造一个围绕户外运动发展的生态产业链。
只是,理想太丰满,现实很骨感。
旅游与体育业务已经有了成熟的企业产品,户外运动产品也出现了多元化,探路者的出招不仅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利益,反而一路亏损。
2017年,董事会通过会议表决,让王静回归探路者,担任董事长兼总裁。彼时,她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
而王静也通过登山途中的所见所闻,为公司制定了新战略,提出“产品要年轻化、时尚化和功能性日常化”的定位。
这一调整确实暂缓了公司业绩下滑,利润也有所增高。
但是,效果却并不明显。
到了2019年,相较于2015年时的辉煌,公司市值缩水87%,蒸发200多亿。
可是,王静的登山之旅并没有停下来。
2019年,她第四次去登珠穆朗玛峰的消息曝出后,股民都认为她“不务正业”,甚至有人直接到探路者股吧中直言:“董事长能不能干点正事?”
面对这些言语,王静却表示:
“探路者作为一家户外运动用品公司,自建立之初,就一直鼓励大家走出家门、走进自然,用身体感受户外的魅力。“
她还在出版的摄影书籍《静静致极》的引言中写道:
“生命中,每个人都有出发的冲动,每个人都有挑战的激情,每个人都有成就的梦想。”
如果说,当初创业成立自己的品牌是她最初的梦想的话,或许,经过这么多年的登山运动,她早已将登山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梦想。
疫情之下,户外运动骤减,探路者的营业额再次遭遇滑铁卢。
但王静却并不认为这样的情况就不可战胜:
“管理企业和登山是一模一样的,它是连续的过程,每时每刻都让你在不确定性当中继续前进,寻找确定性。”
就像刘慈欣在科幻小说《山》中曾说的那样:“山无处不在,只是登法不同。”
王静是否能够让“探路者”这座大山重新登顶,给股民一个交代,我们拭目以待。
对此,你怎么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