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中部地区的大城市,也是长江中游少有的超级生活区,境内交通发达,区域道路网络密集。对于常年生活在武汉的朋友来说,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必然来自于四通八达的马路,无论是闹市区的主干道还是郊野的小路,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在远城区新洲就有一条僻静的乡道。这条乡道建在区域交通主干道旁,有地铁有高校,看似繁华实则“荒芜”,它的入口处像农村,沿途遍及树林,建设多座特色工厂,它就是界埠村乡道。
远城区既热闹又僻静的乡道。武汉城市的面貌,按传统来讲习惯分为远城区和主城区,虽然都是城区,相差一个字,但实际面貌相差非常大。相对于主城区的车水马龙,远城区更像是一个卫星城,或者说是县乡更贴切,这与其城镇化面积有关:城区区域小,乡村幅员广,更多是以乡村为主的生活状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使得出入远城区和主城区的观感反差明显,尤其是交通路况上更加直观,简单来说,主城区的马路像城镇,而远城区乡村处处是乡道,几乎没有城镇的氛围,界埠村乡道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与名字里的乡道十分贴切的是界埠村周边的环境,让人非常意外。首先在于村子的北边接壤汉施公路,那是一条区域交通主干道,虽然整体颜值不高,但好在通了地铁线路,瞬间将公路的定位拉高不少。由界埠村乡道汉施公路的口子处往东西两端,都能找到最近的地铁站点,类似的交通格局如果是在市区,早就成为重点商圈和生活区了,可这里是新洲区阳逻,郊野路段,即便有地铁,即便有主干道,即便它的对面还有一所高校,但整体的商业布局还是很不起眼。热闹的状态很少,僻静的马路随处可见,开一个口子处的支线马路,被几栋矮房子遮掩,这就是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入口处充满农村氛围。汉施公路在通往阳逻开发区的路上,有几所高校,工程职校是其中之一,它在公路的北侧,它的对面就是界埠村,乡道向南拓展,以此为路口。从整体布局来看,以交通主干道为交汇点,界埠村乡道的繁华程度应该会很好才对,可实际并非如此,乡道的入口处完全是一幅农村氛围。以乡道为主线,东西两侧都是低矮的民房,三四层建在一起,向南边拓展开;民房的样式也是乡村风,中间大厅两边卧室,木制窗棂和大门,还要留一小块前门后院,种上行道树,既保留了绿化又能提高私密性。
不过,毕竟是在交通主干道旁,有商业头脑的人还是存在。乡道西侧几栋矮房子被清理改造,一楼全部搬空,外面挂上醒目的广告牌,做餐饮商铺,“停车就餐”“时令小炒”“夜市摊”等牌子轮番挂上,厅内摆满桌椅,放上啤酒,开启高音炮,自然就有人前来。跟上时代节奏,收银和服务员不可或缺,还有唱歌的人坐在一边,夜市开张的时候,篝火挥舞,小小的一座村子和一条乡道,也能装扮出斑斓的生活气息。到底对面是高校,总有学生前来消费,三五成群,毫无心机,展示出青春颜值和风貌。
沿途遍布树林建多座工厂。继续向南走进界埠村乡道,除了绵延而来的民房,整体风格并无多大改变。高矮民房,特色不变,区别在于装修,豪华一点的有前门,钢铁闸门,停着豪车,房子主体经过设计,落地窗和敞开式阳台,弧形直角元素居多,通体洁白,配上植被点缀,十分洋气。简陋一点的也有,三层红砖,外墙裸露,贴着春联窗花,门前还是泥泞路,窗子上沾着蜘蛛网,一看就是年久失修无人居住的老房子。豪华和简陋的民房都很少,大部分是标准三层楼,铝合金门窗,烟囱和厨房在门前,看着怪异的设计。
走过了数公里后,民房区很快没有了,再南边的地段全是树林,清一色的白杨树,密密麻麻,而乡道的轮廓开始变形,岔路也多起来。本以为乡道很快到头,成为一条死路,没想到在密集的树林背后还有很多建筑物、围墙,原来是好几座工厂。工厂大门开的口子不大,容纳伸缩式的铁门刚刚好,挂上厂子的门牌,连门岗都没有,连续看到几座工厂都是如此,低调的让人疑惑。从工厂的类型看,贸易服装、机械加工、农产品等都有,只是建在这样一处僻静区域,发展前途如何无从知晓。
随着向南挺进的距离越来越远,界埠村乡道的长度还在延申,似乎前面还有很大一段路程。这里的乡道路段氛围与在汉施公路入口处的氛围完全不同,首先是感觉到僻静,非常幽静一样的环境,除了偶尔听到的狗叫,连一只鸟都没有。其次,乡道的路面已经变成泥泞路面,断断续续也有水泥路,大多被压坏,坑坑洼洼,行车十分艰难。最后是乡道的环境,行道树茂密,已经和城市乡村没有关系,更像是野外灌木丛和无人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