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非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二者结合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同时具有一种活态属性。
活态属性是非遗市场化的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于生产和生活,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如果停留在文化展陈层面,就丢掉了其生活和生产的原本属性,也就失去了契合市场的价值和意义。旅游就是一种生活体验,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与衣食住行也高度关联。
我国非遗资源十分丰富。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共计42项,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共包含1372个国家级项目。
从行业政策的角度来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政策纷纷将非遗与旅游融合纳入重点发展工程,非遗旅游有望释放发展活力。
在文旅行业,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文旅消费供给侧改革亟待推进。
非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苗族银饰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从品种、图案设计、花纹构建到制作组装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苗族银饰的创制技艺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聪明能干、智慧机巧、善良友好的民族性格。
2006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40。
苗族银饰的制作技艺需要30多道工序,錾刻和焊接是其中最难的两道工序。银匠在錾刻图案时并没有任何范本,所有的图都是靠祖辈口传心授,长期实践烂熟于胸。
錾刻的力度和敲打的节奏要拿捏得非常好,平稳均匀适中,太轻出不来效果,太重会把银片穿透,就前功尽弃了。
焊接也是一个费功夫的细活,例如,一付银角需要203片银花焊接而成,而每一片都是要经过手工编制和焊接一点点完成。先把银花粘上焊液,再用吹管焊接,火力温和,这样焊接的制品没有很明显的焊点,银饰浑然天成。
苗族蜡染技艺、画蜡前的处理
先将棉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糊涂抹于布的反面,晒干,然后将布放在石板上用牛角或牛骨磨平、磨光。
点蜡将白布平贴在板面上,把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烧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绘制各种图案花纹。
染色将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呈现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并晒干的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在后续浸染,染成以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当蜡片放进染缸浸染时,有些“蜡封”因折叠而损裂,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冰纹”。
“冰纹”根据需要还可以主动制造,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显层次,自然别致。
去蜡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来。
工具绘制蜡花的工具是一种特制的铜刀,而不是毛笔,因为毛笔容易被蜡冷却凝固。这种铜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 一端缚在木柄上。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以易于蘸 蓄蜂蜡。根据绘画各种线条的需要,有不同规格的 铜刀,一般有半圆形、三角形、斧形等。
染料蜡染的基本原理是在需要白色花型的地方涂抹蜡质(古代是蜂蜡,现代是石蜡、蜂蜡、木蜡等混合蜡),然后去染色,没有涂蜡的地方染成蓝色,有蜡的地方呈现白色,行话叫做“留白”。蜡在高温下都会融化,因此用于蜡染的染料只能在低温下染布,否则蜡一融化,就无法留白了。古代没有化学染料,只有天然植物染料,能满足低温染色的只有靛蓝一种。制作靛蓝的植物有多种,比如蓼科的蓼蓝、十字花科的菘蓝、豆科的木蓝等,其茎叶都可以发酵制造靛蓝染料。较现代印染工业中,大量使用的 X 型活性染料都是低温型的,可以在 20~35°C以下染色,而且色谱齐全,因此,现代蜡染工艺品可以做到五彩缤纷,各种颜色都能加工。但是,从绿色环保的角度来看,还是靛蓝蜡染布更加安全,有益健康。
非遗与旅游文创融合
“非遗文创”依托非遗资源,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开发出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文创商品,以非遗工坊、非遗博物馆、非遗文化产业园、非遗主题景区为主要的落地载体。
较为成功的实例是贵州丹寨锦绣谷。该景区以乡镇合作社、村寨工坊以及系统的技能培训为途径,保护并提升苗族、侗族、瑶族、水族等民族的刺绣、蜡染、织布、造纸等传统工艺,并通过“实体店+电子商务”的方式,专注打造民族手工产品的品牌影响力,由此成为我国民族文创的代表性品牌。
非遗与旅游演艺及节庆融合
其他旅游商业业态包括旅游要素的“吃”“住”等。例如非遗民宿,其体验性最重要的是“在地文化”的感知,而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恰到好处,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的路径。
“非遗+旅游”的探索模式,还有正在显现效力的“非遗+扶贫”“非遗+特色小镇”“非遗+景点”“非遗+会展”“非遗+博物馆”“非遗+特色街区”“非遗+养生”等N种打开方式。
“非遗+旅游”能以那么多种方式打开,一大原因是“活态属性是非遗市场化的前提”。非遗先天具有市场基因,它们从诞生起就在千百年的创造、生产和销售中,借助商业的力量才流传至今。非遗源自我们的衣、食、住、行,本身就是常用商品。历史上,非遗的大众化消费群体非常多,当下则需要在现代消费环境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