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大墩位于黄梅县海拔最低的关湖地区,海拔不到10米,相传是女娲补天时掉下的一坨泥巴,凸兀在水中央。正因如此,余家大墩水网密布,河港纵横,塘凼星分。
水
余家大墩水多,是典型的鱼米之乡。过去出门到田畈劳动,或到城里去买卖,主要靠的是舟楫,道路因为泥泞或坑坑洼洼反而不如水路好行。因此,余家大墩家家都有小木船,连小孩也会撑船划桨。也因此,余家大墩的人通常把河叫作港。水多鱼就多,米就香。小时候,我们或到水里摸鱼,或钓鱼,或用罾网捕鱼等,样样都会。夏天,我们去抓黄鳝、钓餐鱼、乌鱼、鲫鱼等。通常,小鱼死鱼便宜的鱼就自己食用,大鱼活鱼贵鱼就拿到街上去卖。最难忘的是雪天,我跟我哥哥一起到湖里去捕鱼,我们打着赤脚,将小沟的雪水舀干,捕得的鱼虾回家煮萝卜吃。
余家大墩水清,从水面就能看清上米深的水底,连水里的草根、或休息或游荡的小鱼、小螺丝等都看得清清楚楚。人们在港边洗菜,鱼儿会成群来抢食。当你用手去抓它时,你以为准能抓住几条,鱼儿们却迅疾转身,不见了,只留下水面凌乱的水花。干活或行路的人,口渴了,就用手在港里舀水喝,清醇香甜,如饮甘露。
余家大墩水亲。妇女们在水边洗涤衣物,捣衣声与欢笑声像水波一样荡漾。住在水边的人家,或拿着钓竽,或架着筝网,锅灶就安在离水很近的地方,获得的鱼可直接放入锅中,水鲜鱼更鲜。夏天,到港里戏水游泳成为儿童们的快乐时光,还常常有鱼儿来帮你按摩。水牛在水里游泳,牧童则骑在水牛背上,欢快地唱着儿歌。
余家大墩的南面还有个平坦小岛,叫道士墩。岛上绿草如茵。抗日战争时期,上面还有座庙,庙里的柱子是中空的,抗日游击队员常常躲在其中。后来,日军发现了这个秘密,就放火烧毁了这座庙。在我们小的时候,岛上长满了青草,我们常常凫水去小岛上放牛,牛在自由地吃草,我们则或躺在草地上,或仰望蓝天白云,或睡觉休息,真是自由自在。
桥
有水就有桥,水多桥就多。整个余家大墩大大小小的桥有二十多座,仅墩口就有五座桥,远超过闻名世界的“周庄双桥”。这五座桥,有三座是首尾相连的。桥把村与村连接起来了,把墩与田畈连接起来了,方便了人们交往和出行。特别是连接墩与学校的桥,成为学生们上学的方便和安全通道。
夏天,戏水的少年们勇敢地从桥上往水里跳,不敢跳的会被嘲笑。桥墩的石缝里常常有螃蟹在此躲藏。有时,我们会专门游到桥下,到石缝里掏螃蟹。清色的螃蟹一煮熟,就变成了红色,味道鲜美,很是神奇。
站在桥上,可以看见天上的太阳和水中的太阳、天上的云霞和水中的云霞、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可以欣赏余家大墩高低错落的人家、升起的袅袅炊烟和如海市辰楼般的人家灯火。
余家大墩是东、西、南、北四方汇聚之地,桥是人们的必经通道。以前,有的桥是用树木简易搭建成的,人走在上面颤颤微微、吱吱作响的,很不安全;有的桥是用麻石条建成的,桥面较窄,荷载较小,桥面不平。改革开放后,所有的桥逐渐改成了钢筋混凝土桥,桥面也宽了、平整了,荷载也大了。2004年,当地游子廖美华先生个人捐资300万元将关湖地区8.5公里的泥巴路彻底硬化了,从此,水乡人们走上了幸福路,木船也因此逐渐退出了寻常人家的日常生活,摩托车、小车则逐渐进入家庭,公交车也随之开通了,自来水也进入了千家万户。
花
余家大墩花多花美花香。春天,有红绿相配清香四溢的红花草,有几万亩连片的金黄油菜花海,还有点缀在村口墩内的桃花、李花等。每到春天,红花草和油菜花开时节,远远就能闻到花香,蜜蜂也会成群来到花海中采取花蜜、传授花粉。夏天,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几年,人们有意打造赏花经济,清香的红花草,金黄浓香的油菜花,粉红淡香的桃花,接天的荷兰花,引得城里的人纷纷来打卡。我父母家的桃树不仅春天开花、结果,可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这几年,到了十月初甚至十一月初,也鲜花盛开,引得很多人前来猎奇拍照。
最快乐的是夏天。到处都有盛开的荷花。我们常常在荷塘里钓乌鱼、鲫鱼,闻着荷香,摘一片荷叶,戴在头上当帽子遮挡烈日。尤其是乌鱼好钓,它常常躲在荷叶下面,只要抓个小虫挂在鱼钩上,甚至只需要将荷叶揉成团挂在钩上,将钩轻轻地放到乌鱼的嘴边,并轻轻抖动,乌鱼就会凶猛地张口吞食,并向远处拖走。等它吐出水泡,就可以用力拉钩,十有八九能成功钓上来。小孩子们有时撑着小船采荷花、莲蓬,有时潜到水底去扯新鲜的莲藕,好不快乐惬意。
最美的是鲜花垂岸。余家大墩墩口的港,两边的堤顶高出水面2米左右,两岸边密密麻麻地生长着野玫瑰及其它多种叫不出名的野花。春天一来,姹紫嫣红的野玫瑰等持续盛开,花枝垂挂在港的两岸边,犹如花屏。撑船行走在水上,看着两岸盛开的鲜花,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有时水面还升腾起薄雾般的水气,让人有行走在仙境的感觉。
作者简介:余青山,黄梅县政协委员会干部。
审核:周火雄 编辑:秋歌
图片来源:网络、徐继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