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俄罗斯也是多年以来的一个愿望,自从之前编辑过一次莫斯科的景点,就无法不对这个五彩缤纷又充满故事的首都充满兴趣。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莫斯科高大上的地铁,以两三层楼的层高在极深的底下打造出一个个宫殿样式的站台,在那个辉煌的时代,除了这样不奢华但却充满着未来、革命、光明的建筑还有莫斯科的“七姐妹”建筑,以莫斯科大学为代表的黑魔法气息高楼林立在莫斯科的各个角落。
七姐妹,是位于俄罗斯莫斯科的一系列Stalinist architecture建筑群,其建造于斯大林执政的最后十年间,结合了巴洛克式城堡塔、中世纪欧洲哥德式与美国1930年代摩天楼的特色。同样位于莫斯科于2003年完成的凯旋宫,被称为第八个塔1945年,二战胜利,苏联以2700万人牺牲、1710座城市被毁的代价,换来了世界格局新主人的交椅,莫斯科,这座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首都,经历了4年的战争,没有被狂人从地球上抹掉,依然屹立于此。高大的厂房、宽阔的街道、绿树成荫、挂满勋章的军人,种种迹象都在告诉人们:苏联将成为世界的主人!
英雄般的建筑、史诗般的结构、无与伦比的辉煌,这些赞美都属于莫斯科大学的主楼,它是七姐妹里的老大姐,坐在莫斯科地势最高的列宁山上,由苏维埃宫的设计者约凡设计。
从比较远的地方就看到莫斯科大学的主楼了,雾气迷蒙十分有诗意,因为是斯大林式建筑所以风格和世界上别的地方都有着极大差异,走近看会觉得这都不像人类建筑,完完全全的超现实主义,想象一下全部学生都在里面上课的场景,好像哈利波特里的一样热闹吧。
围着学校走一圈都特别苦难,整个主楼其实特别大,每一个方向都有不一样的感觉,隐蔽的内部让人非常好奇,然而只能在外面赞叹这梦境里的建筑。
莫斯科大学(全名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М.В.Ломоносов,МГУ),是俄罗斯联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校址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下令在莫斯科市中心周围建造了被称为七姐妹的七座建筑。从1953年开始莫斯科大学的主楼位于其中最大的建筑中。莫斯科大学的主楼位麻雀山(原名列宁山)。当时它也是欧洲最高的建筑,其中心塔高240米,共36层,周围有四个翼。据说其走廊共长33千米,包含5000多间房间。
其顶部的红星包含一间小屋和一个展望台,重12吨。建筑的表面画有钟、气压表、温度计等巨大图案,饰有雕塑和镰刀斧头的图案。建筑前有著名俄罗斯学者的塑像。而这些雕像其中就包括莫大的创始人罗蒙诺索夫的,伫立于主楼正前方与图书馆相呼应的位置。
俄罗斯人是响当当的战斗民族,而在艺术成就上它们也丝毫不逊色与世界上其他民族。而最令我喜爱以及敬佩的,就是那苏联时期的斯大林式建筑。而走进莫斯科的地下,你就能开始这一场豪华的文艺之旅。
斯大林希望把莫斯科打造为无产阶级的新罗马,因此地铁不止要成为工人阶级上班的最佳选择(当时确实如此,因为当时莫斯科人口已经达到400万,在30年代初甚至出现过持续一周的全城交通大崩溃的重大危机;而现在,莫斯科早晚高峰,马路堵得要命,而地铁起码不会堵车),更要成为意识形态宣传工具、让全世界都看到…
在1932年苏联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建筑设计的风格转而趋向于保守化,最典型的是“苏维埃宫”的设计,它几乎可以被视为新古典主义风格与20世纪美国摩天大楼的结合产物。苏维埃宫的设计竞赛也为之后二十年苏联建筑艺术指定了创作方向:朴素的结构主义建筑被认为是贫乏的、缺乏想象力的,今后苏联的建筑师们设计大型公共建筑时,必须借鉴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艺术、并融入苏联的(俄罗斯的)民族风格。
94年出生的我虽然只是在邮票里有所接触,可那个时候的设计,也如同现在对朝鲜的印象一样,就是那么的有年代感,充满了红色气息,也着实让人热血彭拜。大概对于俄罗斯的爱,便始于这一时期的美术风格吧。这类风格放在中国就是卫龙辣条官网曾经用过的红色年代的革命图画吧,就是这么的美,很有斗志很纯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