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生元
第802期
四、诗歌荟萃
千顷山, 乃宁国、昌化名胜之地。千顷山“神池花暖”被清道光《昌化县志》列入“唐昌十景”之一。其佛教的兴盛,文化的悠久,风景的奇特,吸引许多文人游览、酬唱。
千顷山圆镜堂呈应禅师
释道潜(参寥子)
兹山嵯峨冠天下,一径萦云行两舍。
始穷绝顶见招提,碧阁丹楼屹如画。
门前池水滀蜿蜒,座上风雷惊昼夜。
峨眉五台夸壮观,品目真不此为亚。
伟哉南师非世人,开荒辟土初椎轮。
寥寥相望三百载,废兴一一难具陈。
丹丘大士来鼓舞,气象焕发重增新。
投金输赆走南北,法雨所被无涯津。
虚堂选胜得佳处,隆檐巨栋成逡巡。
窗扉洞达舒两目,异景错出罗蓁蓁。
朝云夜月常万顷,寒光炯炯如镕银。
堂中隐几人何似,湛若玉毛悬秋旻。
榜名圆镜示来客,庶使方寸无缁磷。
千顷山
宋•吴珩
松桧阴中六月清,异花灵草不知名。
路从琼液山前过,人在水晶宫上行。
千尺翠岚分月色,一轩寒籁动潮声。
登临不厌跻攀峻,今看云从舄下生。
又
千顷山中月,三黄顶上云。
相看无一语,今日喜逢君。
千顷山
宋•章槱
一池春水应江潮,中起沙鸥数尺高。
谁谓风云远朝市,乱山深处亦波涛。
又
琼叶半开童女颊,蕨芽初长小儿拳。
山中云雨虽无味,何似山河走暮烟。
又
欲为龙池游,束装戒蓐食。
鸡鸣天未曙,呼儿重蜡屐。
潆洄溯寒溪,确荦疲乱石。
迢迢万丈岭,宛转苍龙脊。
山高吐朝气,恍不辨咫尺。
俯听雷雨声,仰逐猿猱迹。
委蛇度花坞,绿净草可席。
喜如出笼槛,身轻飞鸟掷。
不辞双足繭,远探蛟龙窟。
传闻此山顶,旧有沧海色。
尔来三十年,潭湫变枯荻。
至今应江潮,尚浮鸥鹭集。
至理竟未解,对之空太息。
不如西湖游,挥篙泛瑶碧。
淳熙十三年六月,中使奉承德寿宫命捕金银鱼
宋•新安胡某
千顷山高六十里,上有寒潭清且泚。
神龙久向此中蟠,作霖肯为苍生起。
群鱼从之时浮沉,噞喁光彩岁月深。
自然形质异凡鬣,或如美玉或如金。
或青或红或间色,纵使丹青摹不得。
几年潜伏少人知,一旦声名动京国。
皇家太平端好奇,麟欲效瑞凤欲仪。
白不银瓮争走献,岂得汝辈藏洿池。
深山大泽多遗宝,纡余卓荦皆娟好。
愿移纲罟聊一施,崭然头角趋明时。(注:德寿宫即高宗皇帝居所)
又
皇家太平端好奇,麟欲效瑞凤欲仪。
白环银甕争走獻,岂得汝辈藏洿池。
深山大泽多遗宝,纡余卓犖皆娟好。
顾移网罟聊一施,崭然头角趋明时。
登千顷山
明•何文备
穿林度壑到峰头,一径奇观迅杖收。
石兽万千呈幻象,岩花零乱缀松楸。
气蒸山腹晴皆雨,月印禅心暑亦秋。
最好回风看舞雪,桫椤剪剪暗秀浮。
过关口山
明•何明良
五丁何日劈丛山,皴菊扪萝敞巨关。
狮象双扉撑绝巘,虬龙百尺距清湾。
云连野峤寻僧定,树撼风涛揭溜潺。
声色图中谁得似,星霜长此为诗斑。
千顷山娑罗树歌
明•王守勳
千顷之山何嵯峨,由来人世号仙都。
灵草仙药生崖阿,巢父许由作行窝。
中有仙株名娑罗,相传往种来大罗。
交枝跗萼开四月,香气直馥跋提河。
因凤拂拂舞龙蛇,鸱茑孰敢巢其柯。
为有贤劫神佛呵,我欲采之颂太和,担书曳屣聊行歌。
石研庵
明•何士谷
地僻吾何爱,孤寻恰暑时。
竹深山径窅,云度石门迟。
寂磬尘俱静,幽禽语学诗。
更探崖溜异,相赏失归期。
登千顷山
清•云屋和尚
历尽崎岖路,高峰忽坦平。
天池千顷涸,法鼓几时鸣。
断础欹云乱,残碑浸渚横。
桫椤寻未见,风动荻芦声。
娑罗树 千顷山
清•帅镶
名山芳树侧岩花,赢得闻香十里赊。
初夏已传新蓊郁,千秋犹纪古槎枒。
儿孙草木悬峰顶,声气云烟到石斜。
寄语探幽巢隐者,掉头深处翠无涯。
娑罗树 千顷寺
清•释大刃
之子其谁种?幽花千顷开。
疏阴云里见,清嚮月中来。
磊磊惊星斗,娑罗覆石苔。
冷然兴变化,晴色动风雷。
宿千顷山
清•许学龙
野寺孤云暗,空处暮景残。
梁悬中路浅,木落向时干。
夜静闻钟彻,霜清秉烛寒。
冥怀何处寄,千顷正凭栏。
过千顷堂题壁
清•章蒲
不羡三山并十洲,寒塘千顷豁心眸。
岩间积雪余冰冻,涧下苍松结翠毬。
古木阴中吹短笛,夕阳影里卧童牛。
分明身在上方界,半入寥天促唱酬。
半山亭
清•周易
云锁山腰雨乍停,危梁曲曲水盈盈。
翠嶂当空千树合,天光入槛两峰迎。
行歌鸟道唯元度,醉卧松根是广成。
吏隐只怜真籁散,不须方外学逃名。
游天池
清•周赟
清晓穿云上碧空,攀跻俯视夕阳红。
忽惊一水浮天上,始见三山卓海中。
汉武瑶池今日到,张骞银汉此间通。
莲舟归去星辰满,夜宿高寒太乙宫。
龙池赋并序
清•周颂孙
昌山邑鲜,平原沃壤。四望层岚,拥卫如城。其东则天目矗峙,梁太子之旧馆如故也;其西则苏亭巉立,宋学士之芳踪犹存也;至南则紫水九曲,浮光烁金,浡潏弥漫,不可殚述;而要其钟秀毓灵,奇磊万状,则结异于北之千顷一山。山为江浙舆脉祖,顶有池,目计可万亩。时有灵物吟啸,隐见其中,因名龙池。池之名不知其历几伯祀也,邑苦旱,居民从而祷之辄应。是池以龙名,诚有昭昭不爽者。余因表而志之,是为赋。赋曰:
惟山川之秀丽,乃诞钟乎异麟;禀阳德于先天,为水族之至灵。本渊藏而难睹,讵田见而易亲。羡兹境之多奇,乃泥蟠以自适。谢子先于华阴,却侃母于雷泽;傲郑侨之不荣,笑朱洴之无术。喷涎吹沫,尚左右乎林泉;掉尾扬鬐,用往来乎深谷。若乃骊山未雨,赤诚初霞,远辞温照,长避王艖。叆叇于玄黄之战,漭沆于赤白之加。缭绕萦行,爰释葛陂之杖;纷纭绝迹,用拂紫云之车。湛湛悠悠,石鼓鸣而自韵;轰轰冥冥,金律应而交哗。幸斯乐之无穷,知自适也何涯。
至其偃息如憨,啸号似怒。随灵沼以徘徊,极玉泉而吞吐。成宫阙兮,立露台之仙掌;幻楼阁兮,兆瑶洲之紫雾。披荒榛之阴郁,拂炎暑以生凉;隐溪壑之长萝,视山青而有悟。尔乃晦明变化,俯仰屈伸,蔽穹窿之悬磴,掩峭崿之崎嶔。歔唏啴嗡兮,恒藏首而不见;洗涤浩瀚兮,每纵尾而舒形。天昊乍见而忽怖,罔象习狎而不惊。当转瞬以腾波,辄潜身而静沼。鼎湖之弓不垂,延津之剑倏窅,其浮游也似无心,而时出其远逝也。似先几而克矫,为伸为屈;知出没之无方,能幽能明。睹升沉之甚巧,六月寒兮,晒夏虫之疑冰;千岁成兮,嗤朝槿之易老。野阴霾兮北旋,谷昏暧兮南绕。冰彝戒路而跿跔,蛟蜃扫途而颠倒。
若夫庄生见之河上,宋子比之人中。目映琉璃之润,颌含珠灿之丰。五花偕五云以共集,九种叶九似而齐丰。或撇洪波,光动太颠之贝;或卧天沼,隐敛雷焕之锋。恣心目之寥朗,任性地之从容。彼刘累兮曷功,况复神潜跃之无端,妙卷舒于不测,养头角于幽岩,普霈施于群物。功分德水,应多墨雨之濡;际遇天风,自作甘霖之泽。宁终老于山林,抑甘类于蠓蠛。于是击竹而为歌曰:
龙兮龙兮何所从,风风雨雨万山空。贝阙参差缥缈中,遥见仙人冰雪容。仙人骑龙何处去,白氅朱冠问化工。
千顷山 龙池赋
清•帅镶
维穹庐之涵盖兮,聿山川之流形;曰帝图之广埏兮,斯星矞乎四灵。言麟长之善潜兮,伊清池之泓渟;仰造设于地天兮,宁籍开于五丁。履千顷之鸿洞兮,蹑七峰之遥屏;羌绝涧以望洋兮,聊溯洄乎山经。自夫江岷脉衍,蜿蜒西行,南旋滇境,东趋夜郎。度派九疑之域,星分五岭之乡。抵汀邵兮走信徽,郁岧峣兮指唐昌。
爰扶舆之菀结,间表胜乎龙冈;凝峻壑之万仞,浑停蓄乎一方。尔乃巨灵,列址丹嶂。排空罗赑屭之跳卧,俨蛟虬之神丛。汇岑冈而宅窟,开天汉以成宫。渺澄澄兮无底,知窅窅兮何龙?于焉臣闻溪川王临山谷,枕白岳而友五峰,俯黄关而临二目。别冷冷兮有天,沍深深兮积渎。呼猿鹤而漾虫沙,藐龟鱼而蹲麋鹿。山禽仿雁宕之飞,水鸟逐鹅湖之蓄。
若夫春融融兮金滩,秋瑟瑟兮玉盘,石磷磷兮冬冽,云濛濛兮夏寒。罗汉拄琳琅之竹,老人立天马之鞍。总攀崖之莫跻,抑拾级兮无端。苍藤系而人宗罕,阴雾结而天影团。则有风回蹬道,云浣晴空。倏瀜瀜兮雨集,旋瀼瀼兮露浓。
至于皛皛淼淼,衔岚凝碧。风夕鼓而星河复其宫,宝朝生而日月浴其魄。接尺五之虹霓,骇隘湫之蜥蜴。踞乎巍峦之颠,淯乎先天之德。若岁旱而作霖,然苏氏而润国。格下方兮祈年,丕灵昭兮有赫。用兴雨兮祁祁,斯触云兮出石。敢登升乎黄道之阶,用镇峙乎紫薇之席。池兮池兮荡银河。洄地灵兮渺天波,浩不测兮凌九垓,而岂跼蹐乎山之阿!
五、古道轶事
天池绝境
山顶有水为天池,天池以高大为奇也。天下天池莫高于千顷,尤莫大于千顷,而千顷天池又不徒以高大奇。《一统志》言:昌化西北有千顷山,上有龙湫者,误也,昌化龙湫另是一山。
千顷山在宁国东南,其下为百丈岭。岭高四十里,更上十里乃至天池。池广千顷,旁有千顷寺。池中有三山,一锐,一圆,一方,号天下三神山。游三山者,行舟天上,可望可即。此山二十里以上无复薪木,虬松怪柏,蟠屈悬崖,长数丈而高不愈尺。僧以芦苇为薪,池中产木栉鱼,相传明代创寺时木栉所化。
岭东西八十里无人烟,而过客不时,山主人设义旅于岭凹,石室三间,中储薪水、炊具、草榻,榜其门曰“常留”。薪水供行客,只认云山做主人,客至,自其外扃,入而扃其内,敲石火以炊。次早反关去,不费一钱。
予外叔祖,笼丛山人,冬夜宿石室,次日雪深三尺,度无生理,题绝命诗,乡贯于壁。次日粮已绝,黄昏,闻屋上人语声,呼之不应,夜半闻呼客启窗,已,毁窗入,则寺僧。前日见烟起,知有客,命健徒三人,各裹两月粮,乘雪船一昼夜始达石室,雪已没檐,故由窗入。雪船能下不能上,必来春雪消,方得归寺,故携两月粮。然寺僧新正即终日除雪,二月初始通,相与登寺,行雪弇中,有深一丈者,晶莹射目,盖不能视。留寺中至三月下山,阴崖冰雪未消也。然则山人此行之奇,又不在天池矣。
辛卯长夏溽暑,山门七十二洞天不食烟火蓉裳道人跋此,不觉遍体清凉也。(《点石斋画报》金集)
这是周赟的一篇佚文,作于光绪十七年六月。此文写千顷山天池奇景及周赟外叔祖大雪中深陷山中之奇险,可谓奇笔奇文。(文图载《宣城历史文化研究》杂志,童达清先生提供)
云山人诵诗过大年的故事
宁国万家乡云山古道一带,清光绪初年,迁来好多外地人,有湖北的汪家、有浙江江山的柴家,有江北安庆的李家、吴家、彭家、汪家…… 刚来的几年中,外地人总是心存芥蒂,和本地人相处不是那样融洽,时不时的产生一些小摩擦。逢年过节时,外地人又格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所以,春节总有一种闷闷不乐的感觉。有一年过年前,为了改变这种气氛,缓和与当地人的关系,安庆迁来定居的李大伯提议,外来人和当地人共同聚集在一起过一个年。他的倡议很快得到当地大户何氏、鄢氏、奚氏、钟氏的同意。何家房子大,何老爷邀请大家在何家集中过年。
除夕这一天的何家,有的拿米做饭,有的和面做馒头,有的带来野猪、野兔肉,有的带来笋干、香菇。何家老爷拿出三十几斤猪肉,鄢家做了两作豆腐送来,奚家将孝丰亲戚送来的两坛老酒也挑来啦。几位年长者在看柴老伯的儿子写对联,几位姑娘在看杨家姑娘剪纸,一群后生们在打扫卫生,大人们忙的不亦乐乎,小孩们高兴的你追我赶,拍手欢笑。
这时,安庆迁来的李老伯,用生硬的安庆话对大家说,今天,我们不但要过一个热闹的年,还要过一个有意思的年味来。他提议,诵诗过大年,即选出四位代表,本地人两位,外来人两位,宴席上分别诵读一首诗。诗的首句句首二字为“小小”、句尾三字要有“四四方”,二句句尾三字必须是“摆中央”,末句句尾四字必须是云山人的姓。作出的诗符合规定,请何老爷包红包。不合规定的罚酒三杯。柴老伯话音刚落,“好”“好”,立刻得到众人的喝彩。
柴老伯的儿子(江山人)首先说,算我一个。安庆桐城迁来的李家媳妇说,我算一个。当地人也不示弱,奚氏太婆说我也参加,算一个。鄢家大伯说:“山上烧柴(柴氏居山上),山下冒烟(鄢氏居山下),柴家参加,我也来一个。”
经过一下午的忙碌,烧了六桌菜,大家自带碗筷,齐聚何家老屋。何老爷说,今天大家聚在一起过年不容易。闲话少说,请大家举起杯,先敬天地一杯。众人高高地举起杯,缓缓地将酒洒向地下。何老爷又说道,第二杯酒各自敬祖宗,你们迁到这里,祖宗带不来,但不能忘祖。众人同何老爷一道,将杯中的酒又缓缓地洒向地下。何老爷接着说,这第三杯酒敬大家,今后我们就是乡亲了,不分本地、外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大家同时一饮而尽。此时外来人心理涌起一股感激之情,背井离乡,历经磨难来到云山,多亏何老爷及本地人的关照,才得以顺利定居下来。奚老伯接过话茬,说道:“大家记住何老爷的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日子长远,相互照应。闲话少说,言归正传,现在喝酒、作诗。”
柴老伯的儿子带头叫好,我先来,高声朗诵:“小小砚台四四方,一支香墨摆中央。提起羊毫文章做,做一首吴钟王章。”大家喝彩,说得好。迫不及待等待下一位作诗者。这时,李家媳妇不慌不忙地站起来,用清脆悦耳的声音说道:“我来献丑:小小被褥四四方,拿起枕头摆中央。提起花针把花绣,绣一个彭周何方。”说毕,向长者祝一深躬。此时,不约而同地响起一阵掌声。不等掌声结束,奚氏太婆亟不可待的说道:“我来,我来,小小锅台四四方,一口铁锅摆中央。火烧锅爖把饭做,做一锅鄢奚毛张。”大家又是一阵鼓掌声,同时把目光投向鄢家大伯。鄢家大伯站起来,一手拿汤勺,一手指着桌子,不慌不忙地说道:“小小桌子四四方,一碗肉圆摆中央。手拿汤勺捞几个,恭送给陈徐杨汪。”话音一落,引得大家捧腹大笑。
杨家姑娘对柴家小伙早已心生爱慕,见柴家小伙诵了一首诗,也不甘示弱,自告奋勇地说,我也来一首:“小小红纸四四方,一把剪刀摆中央。拿起剪刀剪福字,剪出个胡仙高尚。”小姑娘们立即鼓掌说,“好”。何老爷这时也即兴说道:“小小房子四四方,六张酒桌摆中央。五湖四海聚一起,从此后有福同享(谐音“尤傅童项”)。”大家齐声鼓掌说好。有个后生说,何老爷说的是好,但不符规则,应罚酒一杯。何老爷端起酒杯,说道:认罚,将一杯酒一饮而尽。吃饱喝足后,何老爷给上述诵诗的人一人一个红包,同时还给在场的小孩一人一个红包。
除夕年饭后,年轻人到汪家桥看戏去了,年长者带着小孩回家守岁。这次云山过年吃年夜饭,是“长毛造反”后年味最有意义的一次,故而被传为佳话。
从此后,云山乡民和睦,世代友好,不分里外,亲如一家。
吴越古道是游客称羡的风景大餐。一路攀登,一路诗意。山高险峻,湖生天上。美景阅不尽,故事听不完。花香鸟语入耳际,潺潺溪水洗尘埃。千顷关口犹在,不见硝烟;天池之水涟漪,风轻云淡。千顷山风光无限,历史遗迹尚存,文化底蕴深厚;乐利峰峭然昂首,远眺浙之钱塘,北望皖之长江。
2018年6月9日召开的“2018长三角古道旅游大会”,吴越古道被列为长三角地区十大古道之一。古道步步有底蕴,沿途处处藏妙景。高原乡间俚语诗赞美吴越古道曰:“凝寒滴翠生苍苔,雄关壁垒太古色。吴国征车问酒家,越门牧笛寻春社。红影半含天池渺,余辉倒映乐利赊。中外宾客四季游,手提相机美景摄。”
参考资料:
1、《新五代史》,宋•欧阳修著
2、《资治通鉴》,宋•司马光著
3、《咸淳临安志》,宋•潜说友撰
4、《嘉泰普灯录》,宋•雷庵正受编
5、《五灯会元》,宋•释普济编
6、《大明高僧传》,明•如惺撰
7、明嘉靖《宁国县志》,范镐纂修
8、《十国春秋》,清•吴任臣编撰
9、道光三年《昌化县志》,丁尚龄等修,王兆杏等纂
10、道光五年《宁国县志》,梁中孚纂修
11、嘉庆《宁国府志》,洪亮吉、凌廷堪总纂
12、光绪《宁国县通志》,张达五修,郑思贤增修,周赟纂
13、清•光绪《九华山志》,周赟纂
14、清•宁国《云梯吴氏宗谱》,吴镇铭提供
15、《章氏会谱》,清末民初章贻贤纂修
16、民国十三年《昌化县志》,陈培廷修,潘秉哲纂
17、民国十四年《宣城吴府族谱》,石巍提供
18、民国二十五年《宁国县志》,李丙麢总纂
19、《宁国县志》,1997年7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20、《宣城历史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王景福主编
(作者系宁国市退休教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