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读者朋友在看了本人日前发表的文章《藩镇割据的启示——中原王朝长治久安的最佳模式》之后,给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按照本人的逻辑推导,应该是北魏的六镇制度才是更好的。他的原话是:如果按你这么说,北魏的六镇制度才是更好的。
北魏的军镇制度,源于北魏统一整个华北,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南移,为了向北防御柔然等游牧民族的侵袭,向南与汉人的南朝对峙,而在南北两个方向上设置军镇以加强防御,由于南北朝的对峙阶段,北朝实际上占据优势地位,主动权基本上都掌握在北朝一方,南部边境的军镇实力弱小作用有限,故而通常来说的军镇指在北方边境的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这六个。
从表面上看,北魏的军镇与唐代的藩镇相差无几:辖区设置在战略要地,实行军事化管理,辖区的驻军及其家属和平民叫做镇民,主官叫镇将,全权负责辖区内的军事和民政事务。
然而,唐朝的藩镇与北魏的军镇之间有三个非常明显的不同点,从而确定两者不同的作用和命运!
首先,两者成立的目的有着本质的差别。
不错,两者都带有防御游牧民族南侵,确保国境安全的作用。但唐朝的藩镇是大唐前期开疆拓土的结果,是为了保住胜利果实,是锐意进取的态度,故而在创立之初得到大唐朝廷不遗余力的人口和资源的支持。北魏的军镇则是王朝统治中心南移带来的负面因素,是在消极防御,并且因为把征服、归顺的少数民族迁过去,来监视和震慑,甚至用罪犯和流民来做兵源,严重影响了内部的凝聚力和军队的素质。
其次,两者的实力有天渊之别。
北魏军镇的镇将虽然掌握军政大权,但由于彼时的北地发展程度不够,无论是粮食、军饷和军械物资、士兵的补充,全都仰仗北魏朝廷,完全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唐朝的藩镇,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的保持事实上独立的河北诸藩镇,经济上早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是故仅仅依靠境内的人力物力,就能北御游牧民族,南抗朝廷,丝毫不落下风。
最后,两者在整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同样有天渊之别。
北魏军镇既完全受制于朝廷,又不受重视,派去的担任镇将和军官的鲜卑贵族子弟等同于事实上的流放,“丰沛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征镇驱使,但为虞直侯白;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
唐朝的藩镇,忠于朝廷的节度使,只要表现的好,就能得到提拔,出将入相,割据的藩镇,则能获得世袭的特权。
综上所述,北魏的军镇仅仅在表面上与唐朝的藩镇相似,本质上则是大相径庭,自然不可能起到同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