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
天山东端的吐鲁番盆地,也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区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萨尔、奇台一带,有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定居。此外,在湖南省桃源县和河南省渑池县,也有少量维吾尔族分布。
维吾尔族昼夜温差大,住房多利用当地土质粘结性强、容易脱水成型的特点,就地取材,创造了隔热性能良好的平顶土坯住宅。它们由厚实的土墙和拱式的房顶组成,院落对外封闭,保障住户私密,躲避沙尘侵袭,并抵御夏季的高温和冬季的寒风,对内则开敞通透,通过院落布局,营造舒适宜人的庭院微气候环境。
民居建筑具有以户外活动场所为中心的特点,“阿以旺”式、“阿克赛”式的民居,均是户外场所在中间,周围环以带外廊的房屋,形成了宅院的内向性风格。注重庭院空间,使居室内外互相渗透交融,区域划分细化了生活空间的功能分区,同时形成从户外到室内的多层空间过渡,丰富了空间层次。
维吾尔院落对外封闭,保障住户私密,躲避沙尘侵袭,并抵御夏季的高温和冬季的寒风,对内则开敞通透,通过院落布局,营造舒适宜人的庭院微气候环境。维吾尔民居院落通常依据动静差异、洁污差异划分为五个区域,即入口院门区、主体用房区、屋前区、辅助用房区和种植区。
其中屋前区是紧邻主体用房区的室外场所,通常围合封闭,既防风沙,又可利用建筑高度形成热压,白天促进人体蒸发散热,夜间引进冷风降温,有的屋前区还架设屋顶或种植高大乔木为建筑遮阳降温。
种植区与主体用房区通常不设围墙隔断,而是用葡萄架连接过渡,形成室内与室外空间相互渗透,在炎炎夏日发挥绿色植物的遮阳和蒸腾降温作用,为室内外空间提供荫凉。区域划分细化了生活空间的功能分区,同时形成从户外到室内的多层空间过渡,丰富了空间层次,调节了院落微气候。
庭院布局依据维吾尔庭院布局顺应气候变化,依据民居分布区的气候差异,可将维吾尔民居建筑为五类:
(1)高架棚式,以吐鲁番地区为代表。吐鲁番是我国最热的地区,夏季温度极高且烈日曝晒,遮阳庇荫是基本的生存之道。该地区民居的院落呈半封闭状,院落上方架设棚盖,由于该棚高出建筑屋顶1-2m,有时净高达6-7m,因而称为“高架棚”。
高架棚的面积很大,往往覆盖了建筑之间的全部空地,为整个生活场所提供荫凉。此外高架棚架设在建筑前檐的柱子上,柱间用土坯砌出镂空的花墙,夏季高架棚顶部的热空气从花墙透出,促使冷空气从果园流入,形成顺畅的热压通风路径,有效降低院落环境温度。
(2)阿以旺式,以和田地区为代表。和田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边缘,干热少雨,风沙频繁。为了避免风沙侵袭,当地民居采用以“阿以旺”为中心的封闭式布局。
“阿以旺”从形式上与现代中庭类似,通过将建筑围合的庭院拔高,加屋盖和侧面天窗而成,不仅宽敞明亮、通风良好,并且适于抵御风沙、寒暑的侵袭,是维吾尔人日常活动、接待客人、喜庆聚会、举行歌舞活动的主要场地,也是整个建筑中装饰最华美的地方。
(3)内庭院式,以喀什地区为代表。喀什地区春夏多风沙浮沉天气,但由于绿洲连片成串,与和田相比,风沙渐小,次数亦少,因此完全封闭的阿以旺逐渐被四面围合的无顶内庭院取代,庭院内种植花草树木,搭建葡萄架,还设置苏帕,供人盛夏时节避暑乘凉。
由于喀什是维吾尔族先民西迁时留居人数最多的地区,众多城镇和自然村落的人口密集,用地紧张,故庭院平面常顺应基地的形状,不讲求规整,此外建筑竖向发展,下挖地下室或加建楼房,楼上楼下的交通曲折,无固定程式,常在垂直方向上出现多级庭院,形成灵动流通的空间意趣。
(4)开放庭院式,以库尔勒、阿克苏一带为代表。该地区气候与喀什类似,且沙尘甚少,加上此地汉文化气息较浓郁,受河西走廊汉族民居影响,原阿以旺和内庭院空间被开放式庭院替代,建筑平面形式演化为曲尺式、凹字形,均面向花园庭院。建筑单体呈一明二暗的格局,有时扩展为五开间。建筑形象中汉式建筑形态明显,结构为双架、方柱、梁托有枋,装饰上极少运用尖拱,线条简洁。
(5)花园式,以伊犁地区为代表。伊犁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夏热而少酷暑,冬冷而鲜严寒气候宜人。院落摆脱了封闭或半封闭的庭院状态,大型花园(或果园)取而代之,形成以花园为主体,建筑呈一字型或曲尺形的开放型花园式格局。建筑空间通过侧窗、外廊与花园呼应,由于天气寒冷,外廊无生活起居的功能,仅作交通之用。
维吾尔建筑秩序既满足伊斯兰文化注重的性别观,保障居住空间的私密,还能顺应荒漠气候环境,防寒避暑,使得维吾尔民族在能源匮乏时期得以生存,实乃宝贵的生态智慧。。挖掘传统维吾尔民居建筑特色,有利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古建家园-- 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