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属亚热带高原地区,为世界咖啡“黄金种植带”。同时,普洱地形多样,区域性差异明显,垂直变化显著,多变的山地气候为咖啡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1988年,普洱咖农在起伏群山之间,开始了咖啡的产业化之路。目前,普洱市咖啡种植面积达78万亩,产量达5.8万吨。普洱咖啡颗粒匀称、浓而不苦、香而不烈,自带一种远山密林的清朗气息。
从廖秀桂手中接过咖啡的,是一双双迥异的手,戴着手表的,贴着美甲的,满是皱褶的,白皙细嫩的……回应廖秀桂那句“你从哪里来”的,可以串起天南地北,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纽约、巴黎……
地域各异、年龄不一的人,一同坐在普洱的山凹里,听一位80岁老人讲卡蒂姆、黄波旁,讲水洗、日晒和蜜处理。廖秀桂觉得很幸福,“来自中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我们都是第一次见面。我种的咖啡被他们认可,给他们带来轻松和快乐,我觉得坐在这里,太幸福了。”
廖秀桂来到云南已有56年。1964年,他大学毕业,响应国家号召,远离家乡海南,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发展橡胶种植。他在橡胶地里一待就是24年。1988年他作为科技人才,被引进普洱市开发咖啡产业,在咖啡地里一待又是32年。
咖啡产业发展之初,廖秀桂满山遍野地跑,怎么选地、开垦、育苗、种植,又在咖啡巨头企业那里学习了如何水洗、烘焙、晾晒,再桩桩件件教给咖农。与咖啡接触越多,他越了解咖啡,也越喜欢咖啡,1997年他决心隐身山凹,按照他的理想来打造咖啡庄园。
咖啡不喜阳光直射,廖秀桂就在咖啡地里种下荫蔽树,这些树木不会与咖啡抢夺养分,开花结果时令各不相同,让庄园一年四季都有花可赏,有果可食。普洱咖啡九成以上属于卡蒂姆系列,品种单一,抗风险性小,且作为商品豆,受国际期货价格影响,廖秀桂就引种了40多个品种,并且侧重做精品豆研发。
这座四季充满花香、果香和咖啡香的庄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来访者。在这里,他们能看到一粒咖啡豆,怎么样从枝头进入杯中。也能看到廖秀桂专注地给每个人亲手泡一杯咖啡,或者迈着蹒跚的步伐行走在咖啡地里。
访客相继离开,山凹渐渐沉寂。廖秀桂继续平静地,与漫山遍野的咖啡树相依相守。他知道,没有什么能够守过时间,他不能,咖啡树也不能。但是依然想在有生之年里,探索得更多一点。“我现在真的老了,但是能做多少,就尽量多做一点。如果真的能创新点东西,做出点什么,也就没枉来人世这一趟吧。”
咖啡树的经济树龄仅有30年,与普洱咖啡规模化种植的时间相当,这意味着部分产区的咖啡树面临更新换代的问题。廖秀桂在咖啡老树旁,开垦出一块地,套种了幼苗,“再过三四年,老树结不动果了,要被淘汰了,新树差不多也就挂果了。这样,咖啡地就不至于在这三四年里没有任何产出,可以降低改造的成本。”
廖秀桂的咖啡地里除了云南常见品种卡蒂姆外,还有黄波旁、铁皮卡、瑰夏等40多个在云南并未大规模种植的品种。他尝试着寻找一条有别于以卡蒂姆种植、以大宗商业豆交易为主的突围之路。
廖秀桂每天去察看咖啡地,去看看他的咖啡树,热不热,渴不渴,有没有虫害,枝条有没有修剪好,看着树一天一天长大、开花、结果,他觉得很满足。他觉得自己离不开咖啡树,“咖啡树谁都能来种,但是我要是哪天没看看咖啡树,心里就空落落的。”
澎湃新闻《物产中国》系列报道第十四集,走进普洱第一代咖农廖秀桂,他32年与咖啡树朝夕相处,咖啡树成了他的孩子、朋友;他说:“咖啡树非常母性化,当它开花结果后,就像母亲对待儿子一样,特别爱护,全身心奉献,将所有养分全部供给孩子,哪怕养分没了,树枝枯了,它也会紧紧抱住果子,不丢掉。”这也是廖秀桂对咖啡最深情的热爱。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