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举人杨一崑有《天津论》传世,说“天津卫,好地方,繁华热闹胜两江。河路码头买卖广……”这描述犹如市井风情图卷,更自农历腊月迎年开始,色彩愈发浓郁起来,老天津人恨不得将所有的好货、美食、闲娱,还有最真的情谊与祝福,统统塞进过大年的日子里,吉祥满满,四时康乐。
西湾热闹胜两江
老城外西北不远南运河畔西大湾子,便是春节前后买卖两旺的大码头。西大湾子具体在哪?1918年南运河、海河又经历一次裁弯取直工程,此前,老运河河道在如今的南运河南路、复兴路、大丰路之间(世春里、复兴中学一带)有个很大的U形弯。码头天成,地理位置相当优越,梁家嘴、老老店大街、先春园大街、朱家花园大街、放生院、韦陀庙等都在这片,即津人概括俗称的“西头”。
漕运的兴起是津沽兴盛的内核重要原因之一,帆樯林立的漕船经西大湾子、梁家嘴,接转北运河,直达京城。商民云集,集市应运而生,举凡货栈、粮店、车行、脚行、饭馆、茶楼、澡堂、药铺、土产杂品店、铁铺、面铺、水铺、鲜货庄等,鳞次栉比,无所不包,过大年的兴隆生意不逊于湾东的针市街、估衣街、大胡同。西大湾子也聚拢着不少大商户、大家族,如经营永盛竹号、永丰席厂的李家,人称“永盛李”;经营天兴木材厂的李家,称“天兴李”;经营文祥涌等几家玻璃铺(曾从上海购机器制作磨砂玻璃)的宋家,称“玻璃宋”……
节前,西大湾子码头可谓最热闹的年画生意集散地。直至清末民初杨柳青木版年画依然勃兴,贩货量大的走陆路,走南运河堤上到此,量小图快的呢?趁着冰封在冰河上跑凌床子(类似床板样的冰车,又称冰床滑车),从杨柳青进货,奋力划冰车可达西大湾子,然后散售城厢。不仅如此,天津的绒绢花、耍货(儿童玩具)、剪纸、灯笼、空竹等年货名声在外,也吸引河北、山东、河南的客商在年关坐冰床来趸货。坐冰床虽然劳累、寒冷,但飞快,文史专家顾道馨曾忆述,那时候运河上跑冰车“一天到沧州,两天到德州,三天到临清”。西大湾子码头是入津第一站。
20世纪20年代,南运河裁弯取直后河道北移,西大湾子U形河道废弃,码头优势无存,商业逐渐萎缩。但有例外,三四十年代海派“大美人”石印现代年画已经流行天津,货品或来自江浙沪,或在天津市内印刷,有赖原年画市场的惯性,西大湾子仍是吸引四乡八镇贩客的集散中心。其名声家喻户晓,恰如当年《天津地理买卖杂字》载录的:“西北角,自来水,西头湾子梁家嘴。”
火炕货与水面筋
过大年,除了必备鸡鸭鱼肉之外,蔬菜也不可少,然旧年天津蔬菜品种少,不比现如今。那时细菜金贵,即使到节前,挑担串胡同的小贩所卖也不过是青麻叶白菜、洋葱、青萝卜、胡萝卜、土豆等大路货。过年了,富户人家想吃细菜?有,比如韭黄、黄瓜,价高自不待言,似当时竹枝词言:“菜韭交春色半黄,锦衣桥畔价偏昂。”这里的“锦衣桥”即锦衣卫桥,位于小关金钟河。
老天津人俗称冬天的新鲜细菜叫“火炕货”,暖窖中产。暖窖的北、东、西三面有围土墙,南面、顶棚朝阳,还需专门伺候火炕来保持窖内温度。韭黄(黄韭)是最闻名的火炕货代表,天津蔬菜四大名产之一。津产韭黄约始于清同治年城西芥园,传说腊月里有个菜农在花窖里不经意间发现肥土堆下长出一茬儿黄色韭菜芽,割下做成饺子馅,味甚美。到了光绪年间,培育韭黄的方法逐渐传开,包括绿韭菜在内,它们在窖里十天半个月就能收一茬儿,正应年景。
数九严寒春节前,卖白菜、萝卜的小贩把菜装在筐篓子里,简单苫盖即可,很快就能卖完。卖火炕货则不然,需在筐里做个棉套,顶上还要盖小棉被,像呵护娃娃一样为韭黄、韭菜、菠菜、黄瓜等保温保鲜。买白菜可挑挑拣拣,买稀罕细菜可不成,掀开折腾时间长了会冻伤菜。有的菜农用红绳将一把韭黄捆扎好,看着爽眼、吉庆,还能当过年串亲戚的礼品菜,招人喜欢。特别在除夕,包上一顿俏韭黄的肉馅饺子,那滋味真是非同寻常。
天津百姓春节做饭,副食离不开香干、面筋,且派生出不少家常饭菜。旧时民间有不少面筋房,油炸面筋是其一,副业还做水面筋,未炸前二者本为一物。只剩纤维的面筋剂子一个个用布紧紧包成小块(约5厘米见方、1厘米厚),然后在淡盐水里煮,其实这煮不见得为全熟,主要是定型。
水面筋无味,但内里多细小孔洞,特别能吸滋味,适合俏头儿,更适合荤卤。传统老味锅巴菜卤子里有水面筋丁、炸香干片,大可丰富口感。也有人将更硬实些的水面筋做成卤花干,正背面斜向切刀不能重合,拎起如网半透,便于入味,与如今的豆制品花干相似,属小吃,吃着很爽口。春节前备年菜,天津人买了水面筋切丝切块切片,俏菜或与鸡鸭肉同炖煮,一能充数,二也富味。从前街面上卖熟肉的小贩常在老汤锅里卤些水面筋卖,能为吃不起肉的穷苦人解馋,也属素食荤做、穷菜富吃之一例。现下小吃凉皮的副料有类似的水面筋丁,也有单独一份的水面筋条。
老味甜蒸食
腊月二十八旧俗是蒸面食的大日子。天津人喜欢蒸饼、糖三角等甜馅食,平日一般在三个时段吃,一是早点,二是下午四点后晚饭前,三是晚间九点左右,皆属垫补垫补。蒸食铺卖这类小吃,也不乏小贩到点儿走街串巷吆喝。昔时的蒸食铺与馒头铺有区别,后者基本仅做馒头、花卷等主食,不做甜馅蒸食,因为要制馅等,增加工序;而前者往往会捎带蒸馒头、千层饼,不像现在的馒头房啥都兼营。
天津春节的豆馅蒸饼儿,俗称“豆篓儿”,薄皮大馅像馅篓子一样。豆馅之外还有白糖青丝玫瑰芝麻馅的、红果馅的。再说做糖三角、糖馒头,用红糖,包糖时需加适量面粉,以免热糖变稀溢出。做枣卷讲究用小核多肉小甜枣,且尽量添足个数,切忌表面看似有枣,内里实则无枣,如此难有回头客。
讲到杂粮蒸食,民国时期天津人过大年有蒸黄金塔的,用小米面加少许黄豆面、白面发面,搋碱、揉面成剂子,包豆馅,团成窝头状。这蒸食色淡黄,口感松软,老年人、孩子们最喜欢。另有小贩卖秫米面枣饽饽、枣丝糕的。丝糕是发面的,淡甜松软,也能当主食。
春节前蒸食铺最忙,大户人家纷纷来订花糕、甜蒸食、年(黏)糕等。花糕主要为敬神祭祖摆供用,年糕寓意年年高。若有大户人家来,生意多为大宗,蒸食铺美得合不拢嘴,再忙再累也心甘。迎年,老天津街面还有贺岁面点——盘香糕,象征美味绵长。盘香糕为发面中加白糖,制成长长面条,面条外抹清油后有序盘好,盘的过程中还要在条间加白糖、核桃仁、青丝、红丝等小料。蒸熟的盘香糕香甜松软,是走亲访友的好礼品。娘娘宫北毛贾伙巷的东全居是知名酱园,曾有一度,该号一进腊月就会蒸盘香糕卖,还卖出了名气。蒸食铺也能应顾客预约做带馅寿糕、寿桃,且能为面糕装饰些红绿颜色,看起来挺喜庆,其利润比普通蒸食大不少。
守财忌人与开市坐炕
老年间,天津人春节拜年并非在正月初一,而是在初二一早举行仪式迎接财神后才开始。话回大年三十除夕,家家给神明、祖先供上香烛后,直到初二清晨,可谓合家欢乐独享幸福的时间,这段时日忌讳外姓妇人进院、进屋,更别来串门。同时,也不欢迎已嫁出去的闺女来,因为旧俗女子婚后随夫姓,又因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作祟。即便除夕那天闺女来娘家了,也要在日落前赶回自家、婆家。类似民俗曰“忌人”。缘何?
妈妈例儿“忌人”实与民间聚财、守财观念有关。老天津民情,特别是从除夕晚间开始,一家人吃的花生壳、瓜子皮等都不要扫出屋,俗信此举为“留财”,孩子们过来过去踩得啪啪响才好,谐音谓之“踩岁”,若扫,也需朝屋里扫,暂时堆一处,等到初五“泼污”那天才清理出去。忌讳人来的潜台词也是唯恐别人沾走自家的财气,且打扰本该独享的满堂喜乐的氛围。其实这也情有可原,您想,人们连续多日筹备过年忙得不可开交,再加上除夕守岁熬夜,很是疲惫,“闲人免进”恰可休息调整一番更好过年。难怪,在“忌人”的日子里,有的老太太真可能拉下脸来撵走外姓人,貌似“不通情理”。
初二到,老天津家庭讲究“开市”,此后“忌人”解禁。此“开市”仪式与商人们初六开市纳客营业是两码事。初二一早,不少人家要花钱请“全人”到家操持“开市”仪式。所谓“全人”,即有公婆、丈夫、儿子、女儿的中年女人。“全人”进院喜笑颜开,嘴里念叨着“开市大吉,吉庆有余”之类的吉祥话,然后先到上房,一边给老辈人拜年,一边坐到炕沿,一边唱念“开市坐炕,人财两旺”,顺便与老人闲聊几句。接下来要分别到其他各屋走一圈,边溜边说“开市走走,越过越有”,最后也是在这吉祥话中走出院子,仪式至此圆满结束,就能让外姓人来家串门了。
以前人们喜欢看皇历,假如本年皇历上注明此日不宜“开市”,那人们一般会选稍后的一两天,“全人”也是按皇历行事的。这几天“全人”挺忙,仪式后虽然各家都表示请留下吃饭,但“全人”绝对顾不上,麻利点多跑几家多挣钱才是。
礼尚往来走人家
春节拜年免不了走亲访友。天津人有礼有节好脸面,走人家忌讳“空手儿”,要带些礼品。俗说“送礼蒲包点心匣儿,亲是咱两家”,常规礼品讲究应时到节,如点心、元宵、切面等。此外,有时还要同时捎水果,以苹果为主,寓意四季平安。忌讳送鸭梨,谐音“离”,不吉利。点心装在好看的木匣子里(纸盒纸包是后来的事),水果、鲜肉、面条等用蒲草片包裹。更讲究的人用捧盒装水果。捧盒为何物?
捧盒是一种老式盛具,无提梁扣环等,主要是手捧,流行于清代、民国时期。捧盒有木制的、竹编的、瓷的、金属的,木捧盒更不厌其精,红木花梨、大漆雕漆、螺钿镶嵌等工艺颇美,圆的、方的、六角的、桃形的,造型各异。捧盒一般宽三四十厘米左右、高二十厘米上下,或大或小。木捧盒内常设有间格,每格可装不同食物。有的捧盒成组成套,有底座,平时可摆放观赏。如今收藏品市场有见遗存老物件,不难管窥昔日津人的细致生活。
过年期间再赶上老辈人做寿,实乃喜上加喜。逢喜寿大事走人家,天津人送上述礼品的同时,还会送帐子(粉色、红色的绸缎),或礼金,或银盾。红帐子也装在好看的包装盒里,笔者见过一个20世纪40年代谦祥益辰记的礼盒,是橘黄色的,中间为月季花图,上写“礼品”及“馈赠佳礼”字样,且有英文相随,风格中西合璧显时尚。
尤其是老人家的生日,晚辈一定要记得。旧年上班的妇女少,届时要带孩子、捎礼品去拜寿。若是自己娘家,还可趁机小住几天,更何况过春节热热闹闹呢,俗称“住家儿”。女婿若白天忙,如无特殊原因,晚饭前一定要赶到岳父岳母家,以免引亲友非议。赶上父母六十六岁寿辰,出嫁的闺女要给老人买六斤六两鲜肉,象征性地在寿星腋下比画比画,俗说“添块肉”。走人家看望产妇,要买鸡蛋、红糖、芝麻、稻米、小米、挂面等,鸡蛋个数以尾数“九”最佳,有祝福新生命之意。
热情好客讲究多
过年礼尚往来串门子,津沽旧俗讲究多。源于天津建城之始本为屯兵重镇,民间行侠仗义素有传习,也自然形成热情好客的民风。比如,要出门迎接客人,俗话“远接高迎”正是此意。客人落座,主家递上茶水、花生、瓜子、干鲜果,关系近的也可让人家洗把脸去去风尘。莫等茶喝净,要勤给客人续茶,斟七八分满即可。斟茶后,壶嘴别对着人,否则失敬。
客人若是突然来拜年,即便家里没啥特殊准备也要尽量留客吃饭,大致得凑足四菜一汤。若提前知晓有准备,那待客饭一定是丰盛的,免怠慢之嫌。开饭,先上直沽高粱酒、下酒菜,主人一般先动筷子夹菜、端杯邀客人一起时,客人方可随之。给客人斟酒时要斟满,民间曰“茶半酒满”。后来,酒桌上还有“不自满”一说,即别自己给自己倒满酒。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当客人表示再无酒量时,主人常客气一声:“您喝好了?那咱上饭?”老天津平日请客、过年摆席,酒菜、饭菜是分开上的,有先有后。端上第一碗饭给客人,吃饭时也尽量请客人吃饱。客人若吃好了,要朝同桌人说“老几位慢用”,同时向主家表示谢意。待最后一位客人撂筷子时主人才能离席,起身前还要说“没嘛可口饭菜,您多担待,也不知道吃好没吃好”之类的客气话。若如前文所说勉强凑的饭菜,主家会表示歉意说“好歹就合一口,委屈您了”。客人这时候需再次道谢。
饭后,还要请客人擦手、喝茶。过去,家里来客人吃饭,一般都是长辈或同辈陪,孩子们很少上桌,以免影响大人谈话聊事。餐毕撤下饭菜,孩子到另一桌吃。
送客时,如果客人带礼品来了,主人会让客人捎一点什么回家,俗称“别空手”“别空着篮子”。主人若辈分高,送客只需起身说“以后常来”或“给家里人带好儿、拜年”即可,由平辈、晚辈送出门,送得越远越显难舍难别,分手时还要说“您得空儿常来”或“您慢走”。客人请主人留步,一并邀请主人择机去串门儿,说“家里人也想您了”“老姑奶奶总念叨您”等,也是新一年礼尚往来的接续。
正月十五缘何要烤手
老天津小孩儿过大年期间,尤其是在元宵节之际,晚间特别爱打灯笼玩,胡同里、马路边的娃娃成群结队,有时还对着别家院子高唱:“打灯笼,烤手喽,你不出来我走啦……”
烤手,驱寒是小,吉利保平安是大,或许源于民间“烤百病”的传说。话说老年间有个三品官告老还乡回到天津蓟北,一年正月十五忽然得了怪病,周身冰冷寒战不停,急得家人团团转。村里有神医,但不愿为其诊治,原因是大家都知道此人贪腐成性、谎话连篇,为官前、下野后从不把村民放在眼里,比如百姓贫苦缺衣少食,甚至连柴火也没得烧,而他家却锦衣玉食,浪费无数。官爷家人一再央求郎中,许诺只要能给治好病,要啥条件都答应。如此,一言为定。
郎中望闻问切,然后故意叹了口气:“这是‘亏心病’啊,大概以前在朝堂上没少说亏心话吧?你家官爷可能得罪了火神,所以才阴虚畏寒,哆嗦不止。”官家人虽知这是挨骂,但为瞧病只好忍,忙问:“有救吗?”郎中说:“有,按我说的试试看——今晚把你家那一大垛柴火撒到村里,供火神用,你家要关紧门不许偷看,这样方可赎罪。”说罢,郎中留下点儿普通小药便走了。官家人遵医嘱做了,第二天官爷的病果然见好,而撒在村里的柴火也确实不见了。
其实,郎中除了在官家门口好歹烧了几根柴火之外,就即刻通知百姓把各处的柴火赶紧收到各家,不用再发愁没柴烧了。此举后来渐成风俗,人们纷纷在正月十五晚间捡拾或拿出点儿柴火烧一烧、烤烤火,俗信可以防百病,保平安,谓之“烤百病”。
天津津南有东泥沽村、西泥沽村,旧时当地有《元夜烤火谣》,其中道:“烤烤手,斗牌赢一斗(老式量具,如粮斗);烤烤脚,摔不倒,摔倒也能捡个大元宝;烤烤脸,福禄寿喜都来到,一年四季保平安;烤烤腚,一年到头不长病。”
图①故纸上的拜年图
图②缸鱼画映在水缸里寓意年年有余
图③老天津春节民俗小画片《新年吉庆》
图④老式小灯笼
图⑤老天津糕点店推出“礼券”迎合过大年礼尚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