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工,老北京人,老牌大学生,一个典型儒雅的学者型知识分子。皇城根下长大,因为成绩优秀,一路跳级顺利上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典礼是敬爱的周总理作得报告。支援大西北,从踏上兰州这块热土起,便扎下了根,将自己的一生与这个城市的发展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沿着白塔山景区后山的大坡而行,拐两个大弯,一座老年公寓静静地座落在这里。如果不是老领导郭子信老两口入住在这里,还不知道秀丽的景区边有这样一个去处。闹中有静,静中有雅趣。
因为疫情,一周一次的探视改为半个月一次。大门口把关严格。扫码,登记,口罩带好,千叮咛,万嘱咐,方才放行。迎面走来三位护工,见面笑嘻嘻地问:
“你们探视的老人姓啥? ”应声回答“姓郭。”
“三楼的郭爷?”我们笑道“四楼的郭爷。”说着她们像自家人一样,从手中接过东西,说“郭爷这会在三楼与老伴聊天呢,先去三楼,保证在那里。”热情的工作人员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特别温暖。这里的确有家的感觉,老人们生活在这里并不孤单,很温馨。
“郭工”,一个早已习惯了的称谓,瞬间换成了“郭爷”。岁月的留痕,不但雕琢在脸上,也沉积在细微的称谓之中。
门帘掀开,眼前感人的一幕,让人难忘。行动不便的师母王老师,蜷缩在床上,不过气色很好,人很精神,眉宇之间仍然透露着秀美。紧靠床边的郭工,拉着夫人的手正切切私语。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二老身上,好一幅打动人心的温馨画面。
郭工起身一脸惊讶:“正说你们来的事,没想到来这么早。”听说我们要探视,二老早早地做了准备,给我们每个人备了一个大礼包。有点错位,不知谁看谁?内心涌动着感恩,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在郭工和王老师眼里,我们依然还是小杨,小王,小张。一声声呼唤,一下把人拉回那些青葱的岁月,仿佛时光倒流,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很享受那种亲切的感觉。一辈子没换过单位,同事情,朋友情,一路走来便升华成一种亲情。记挂着,想念着,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刻会更浓。
郭工,老北京人,老牌大学生,一个典型儒雅的学者型知识分子。皇城根下长大,因为成绩优秀,一路跳级顺利上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典礼是敬爱的周总理作得报告。支援大西北,从踏上兰州这块热土起,便扎下了根,将自己的一生与这个城市的发展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一辈子与硅酸盐行业打交道,摸爬滚打,学以致用,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所从事的事业,经历了岁月的磨砺,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将一个大大的人字书写在大西北这块沃土上。
那些年,北京的老家偶尔成了单位往来人员办事的落脚点。同事们出差,他会让捎去一些特产。兰州的亲戚们来了,也会享受北京人的款待。有一回单位的同事想露一手兰州人的拉条子,没有想到撂下大话没有成功,面怎么和,都拉不成形状。多年以后还在抱怨面的原因,让他出了洋相。我去北京出差时,带的是百合。郭工的弟弟骑自行车绕了小半个朝阳区,到管庄取上东西,硬要请我们几个人去家里坐一坐。远道而来客人,哥哥的同事,与亲人一样。谢绝了好意,但是异地他乡的见面,心里还是暖暖的。
记住乡愁,难忘故里。喜欢汪曾祺的散文,老北京的风情,活灵活现地呈现着当年的样子。有时互相在微信里转发一些老北京城的文字 ,一些老照片,一下子点燃了对老北京的无限的情思。梁实秋的《北平的冬天》,儿时的趣闻趣事引起了共鸣,他告诉我“北京的冬天真的很迷人。”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美好时光。都说故乡是用来怀念的,是用来带入梦乡的,真的是这样。
静静地听着我们喧关的王老师盯着我,说“小杨,你把帽子取下,让我好好看看你。”
那是一种久违了的眼神。“年轻真好。”这句话说了好多遍。眼前浮现出是曾经的王老师风姿悠然的身影。漂亮大气,气质俱佳,一辈子引领时尚新潮流。我们常常调侃郭工,有福气,娶了这么优秀的女人。在人生最美的年华,遇见了最好的彼此,开启了人生最浪漫最诗意的幸福生活之旅,也是他的家族里公认的佳话。他对夫人的那种宠爱,无私,忘我,一点都不含糊。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我们去南京参加行业标准的培训会议。除了公务,还带着小小的购物任务,压力不小。休闲时陪着郭工给夫人购衣服,腿差些跑断。回来一问,看上了没有,他说五件衣物中只看上了一条裙子。退休后王老师生活丰富多彩。能歌善舞。黄河边健身队的领舞者,找回了自我。
十年前,王老师身体出现问题,病情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所能控制。郭工便成了全职护理。多少个不眠之夜是在病床前度过的。每年都要住院治疗,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直到去年,病情加重,自己也被突如其来的疾病放倒,做了两次大手术,再也不能亲自照顾老伴。对于二老而言,老年公寓是无奈的选择,力不从心,当然还有经济压力的考虑。先是王老师入住,手术后的郭工也跟着进来。
年过八旬,入住这里,怡然度晚年。子女孝顺,也是人生大幸。步履蹒跚,精神饱满,俩人气色都不错,比国庆节探视时胖了许多。
他的大学同学,后来成了他的妹夫,去年从北京专程看他,老年公寓会面,三人老泪纵横,成了难忘的一幕。
郭工是我人生道路上举足轻重的导师,他博学智慧,文采俱佳,财不求多,语不惊人,才不自谕,不声张,低调,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关键是随遇而安的心态令人心存敬意。兄妹多人中唯有他成续突出,上了大学,而定位在大西北,其他人则依然在皇城根下过着悠闲的生活。用知识报效祖国,用行动践行人生的理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有担当,是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典型的时代特征。
老子说“故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最高的荣誉无需赞誉,不要认为自己是一块美玉。他真的把自己看成一块石头。
功名与人生价值,不能用得与失来衡量。付出了,人生的追求便实现了。“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也从没有什么过不了的坎。很少见他抱怨,而是积极地拥抱生活。我经常悄悄地以此为楷模,用这位高级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照镜子,学样子,鞭策自己,拎得起,放得下,笑对人生,收益匪浅。
说说过去的事,谈谈今天的好日子,时间过得飞快。不让走,依依不舍,心里多少还有些难受。
还是以往那种风格,来客一定要送到大门外,或者送上车。望着郭工的背影,腰板不再笔直,步履不再利索,却依然能读出智者的风骨。那是一种与世俱来的气质,是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的最优美的背影。院子里的一垅菜地,他告诉我们,天热时种各种菜,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特别环保。他忧心忡忡地说,养老院挺不容易,四十多个床位满满的,每天的开销很大,小到一个螺丝钉都要到位,才能运转。在其位,谋其生存,我们安慰他,社会需求量大,这样的机构会得到健康发展的。
提了三个红色的大礼包,郭工把我们送到大门。微风吹起满头银发,直到拐弯处看不到他,还在努力地挥手。
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养老院安度晚年,只要有尊严,有安全感,体面地过好每一天,那便是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便是完满的人生。
□杨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