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仁古城施工现场,不少的古建筑已经修缮完毕,剩余的也在加快施工当中。自2017年我市“一带双核”项目建设以来,围绕铜仁古城、“一带”、梵净山景区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好铜仁古城“乡愁故园”,重现铜仁古城700年的历史文化风貌,立足“一带”沿线淳朴农耕文化和九曲十八弯的自然风光,打造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地方的根。
铜仁市地处黔湘渝三省市结合部、武陵山区腹地,境内多姿多彩的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与武陵主峰梵净山和穿境而过的乌江、锦江,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化品牌形象。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以改革添活力,以项目促发展”思路,着力做好“文化+”文章,积极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有文化企业2064 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5家。
创建文化品牌 凸显IP效益
“听朋友说这个抹茶蛋糕比较好吃,所以我今天特意过来品尝一下,吃在嘴里觉得口感比较好,有茶叶特有的清香。”市民熊女士尝完手里的抹茶蛋糕时说道。
江口一家蛋糕店门庭若市,生意十分红火,抹茶糕点产品备受青睐。据蛋糕店老板介绍,江口成功举办多次抹茶大会后,慕名前来购买抹茶蛋糕的市民越来越多,每天能卖几十份抹茶蛋糕。
好山好水出好茶。铜仁市依托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和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创建“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净抹茶·香溢天下”品牌,传承发展“梵净山茶”文化,让其美名远扬、香飘世界。近几年,铜仁以茶为媒,已连续举办了多届梵净山抹茶文化盛会。
除此之外,我市还重点打造玉屏箫笛、松桃苗绣、万山朱砂等一批具有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以梵小萌为代表的梵净文创,以梵净抹茶、梵天菌业等为代表的梵净山珍,以朱砂古镇、朱砂工艺产业园等为代表的朱砂文化系列,以松桃苗绣、松桃苗银、苗王城、苗王宴等为代表的苗族系列品牌,进一步提升了铜仁城市和铜仁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随着一批批具有一系列内涵的文化品牌崛起,我市先后组织这些文化品牌赴北京、江苏、广东、甘肃等省市参加各类展会、商会和推介会,已逐步形成了以梵净山、朱砂、刺绣等为文创IP的系列文化品牌。
传承优秀文化 留住美丽乡愁
“你看,这是我剪的小猴子!”“真是太有意思了,没想到剪纸这么有趣!”近日,在思南民族中学剪纸兴趣课上,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跟着老师动手实践,感受思南剪纸文化的独特魅力。
思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拥有诸多非遗项目,其中喜文化刻纸艺术独具特色,每幅作品都以“囍”字为中心,以喜鹊、龙、凤、蝙蝠、石榴、葡萄等其他祥瑞图案为陪衬。
谈及思南剪纸文化,就不得不提及张著权。作为思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过七旬的他把一生的精力奉献在剪纸艺术的传承上,其研究成果获国家专利13项,待批专利60项,研究成果所在地思南县塘头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百喜文化刻纸艺术之乡”。此外,张著权还和铜仁幼儿师专的老师,编写了《百喜文化刻纸艺术教程》教材,平时还会到校园开展讲座,向学生传授刻纸技艺。
如今的思南县不仅提出了“思南之喜·喜动中国”和“黔东南有侗族大歌,乌江思南有喜文化”的民族文化发展理念,还在乌江白鹭湖湿地公园拟建“中华百喜馆”,更好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思南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只是铜仁市发展众多文化品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铜仁市为突出各区县地域性文化,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倾力打造了碧江龙舟、石阡温泉、印江书法、德江傩戏等地域性文化。同时,还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苗族“四月八”和“六月六”、羌族“羌历年”、仡佬族“敬雀节”、土家族“过赶年”等民族节庆活动,形成“一县一品”“一县一特”文化特色。
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我市还实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岗位开发,目前,已促进就业22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人。
推动融合发展 助力转型升级
“置身朱砂古镇,看着这些老街老房子以及随处可见的口号标语特别有感觉,仿佛走进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来自贵阳的游客冉贤峰感慨。去年国庆,朱砂古镇景区热闹非凡,来自省内外的游客尽情享受着假期惬意的休闲之旅。
万山曾是我国最大的朱砂生产基地,素有“丹砂王国”之称。万山因汞而兴,也因汞矿资源的逐渐枯竭而走向衰落。
困则变,变则通。困境中的朱砂古镇对现有遗址和文物进行修缮性开发利用变废为宝,建成朱砂大观园、“那个年代”步行街等,目前已吸引20余家万山朱砂工艺品商户入驻。去年,朱砂古镇景区在疫情的影响下,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四个月时间,仍迎来了全国100多万次客流,带动了万山的文旅业发展。
万山文化+旅业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在铜仁并非个案。近年来,铜仁市按照“文化+”模式纵深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文化旅游品牌和“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先后组织实施了2020年“梵净山杯”文化旅游十佳(铜仁十佳精品民宿、铜仁十佳导游、铜仁十佳旅游形象大使、铜仁十佳原创歌曲、铜仁十佳美食、铜仁十佳乡村旅游)系列评选活动。
另外,我市还打造文化、科技等众创空间、孵化平台20余个,建立了43个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以此推动文化产业与大数据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其中,德江傩缘、松桃苗绣、万山朱砂等近30家民营企业向精细化、特色化、专业化、新颖化发展。铜仁梵净古邑集团、贵州梵云大数据集团、铜仁日报传媒集团、铜仁广电传媒集团、铜仁文产集团、铜仁梵快公司等重点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除此之外,我市还新修订了《铜仁市文化产业项目库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铜仁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项目储备制度和退出制度,新增入库的30余个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如今,铜仁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蓬勃发展。未来,铜仁将继续按照“文化+”模式,推动多产业融合、多生态整合、多手段聚合发展的铜仁新篇章。
来源: 铜仁新闻网-铜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