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路地铁站出来
转入太平通津社区
有一间盘踞着旧电线的画廊
经过的街坊都会停下来望一望
却很少有人进去参观
直到开业大半年后
因为卖咖啡才逐渐开始有了人气
画廊的名字叫「壹幢·One Building Gallery」,它的主理人Anson和Lam从中学时期就对潮流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别人衣裤鞋袜还会被爸妈安排的年纪,他们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一双怎样的鞋、什么款式的包。
*主理人Lam(左)和Anson(右)
有时还会为了买一本潮流杂志专程去一趟香港,到不同城市参观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关注得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毕业后,Anson成为了一名创意设计师,开始做一些小众设计。
在寻求作品展示机会的时候,认识了志趣相投的媒体人Lam,两人合作创立了一个独立工作室——
在办公之余开一个小型画廊,认识更多新朋友,工作累了又可以hea下,换一个更灵活的方式做着一直坚持的事。
从CBD到创意园,他们看了很多地方都觉得「不合眼缘」。
直到找到了北京路,一个充满广州人文气息的老城区,旧楼给人带来的亲和力和温馨感吸引了他们。
加上四层的独幢空间,能将私人工作室和开放式画廊分开,他们没有犹豫太多就签了下来。
他们将这一幢独立的建筑取名为「壹幢」。
一楼和二楼是画廊,室内的装修以灰调为主,铁皮地板很有旧时的感觉,呈轻工业风的空间感。
极其简单的装潢更容易根据展览作品的风格而作出变化,便于空间利用。
在这里展示的作品包罗万有:流体画、摄影作品、创意周边、艺术雕塑……这些作品没有固定的「工位」,会被不定期地更换摆放位置。
*出自一位美术老师之手的流体画
*Lam在工作之余的摄影作品
*由多个小包组合而成的「行Beat袋」,花了Anson近一年的心血
*根据英国一位匿名艺术家的涂鸦——「气球女孩」而做的3D艺术展品
三楼和四楼是私人工作室,平时不对外开放。
在五楼还有个露天阳台,阳光灿烂的日子,邀请朋友来小聚闲聊,十分惬意。
在「壹幢」画廊展示的作品,都是出自本土青年艺术家之手。
这些小众的文化,也需要被展示和宣传,但大型商业化的画廊并没有很多这样的空间和机会。
同样作为艺术家,Anson和Lam深知那种渴望与人分享作品的心情,因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更多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得以呈现给公众。
在「壹幢」展览的作品没有收场地费,只需作者提供版权。
当然了,Anson和Lam会优先选择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作品展示,并评估这些作品能不能够衍生出其他文创周边商品,以求更长远的发展。
万事俱备只欠访客,但路过的人总是将「壹幢」误认成发廊、奶茶店、桌游店……
就算在得知是画廊后,也只会撒手兼摇头,不愿入内参观:「艺术什么的,我也不懂啊。」
偶尔有人冲着画廊而来,但都是站着「嗯嗯哦哦」地听完一轮解释就走,全程不超过十分钟,根本没有深入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画廊开了大半年,来参观的人寥寥无几。Anson和Lam决定「曲线救画廊」,在一楼楼梯拐弯处,简单搭了一个吧台,做起了咖啡的生意。
自去年11月,画廊附属的咖啡店正式对外营业后,到壹幢的人开始变得多了起来。
在叹啡的同时,客人会久留一会儿,与Anson和Lam谈天说地,聊作品、听故事、谈人生,有时甚至漫无目的地聊一通。
今时今日,精品咖啡在广州遍地开花,大家会愿意山长水远去探一家特色咖啡店,会开始欣赏一杯苦咖啡。
而艺术传播的前提是要被接受,被接受的前提是对这件事不排斥。
既然艺术感觉太遥远、摸不到也碰不着,那就以更容易被接受的咖啡开始,与大家拉近距离。
于是,咖啡成了连接大众与画廊的桥梁。
在Anson看来,喝咖啡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和喝饮料一样平常、随意,无需过多仪式,也不分早晚。
因此他们将这家在子时(23时-1时)仍然营业的咖啡店取名为「子时咖啡」,成为了广州极少数营业到深夜的咖啡店。
在目前的菜单中,只有四款产品,十来块钱就能拥有一杯意式浓缩咖啡。
运气好的话,还可能会喝到咖啡师调制的「特饮」。至于是什么特饮,得根据当下有什么材料,及咖啡师的心情而定,随性得很。
他们的随性还体现很多细节里——
因画廊是一幢独立的建筑直接取名「壹幢」;收养在「壹幢」里的流浪猫叫做「阿幢」;坏了的电视机叠放成为咖啡店的客桌……
夜幕四合,Lam打开了门口灯箱的开关,整个空间笼罩在靛蓝色的灯光下,在僻静的巷子里,显得有一丝诡异。
「哩间系米发廊啊?」路过的街坊问了一句。
「系画廊啊。」Anson回答。
撰文:撸了两个小时猫的G
编辑:最近手气很好的小李
摄影:拍了两个小时猫的冷肉
设计:被以为不用下班的小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