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到一个村里参加活动,村负责人热情洋溢地将客人们邀请到乡村记忆馆。馆内装修很好,灯光很亮,地板很干净,唯独让人遗憾的是,里边“干货”太少,展品少、文字内容也少,让人不禁生出“本末倒置”的感慨。
乡村记忆馆,这几年各地建了不少,原因不难理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国家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越来越多的村庄摆脱了贫困,从前就过得好的村庄,现在发展得更好。村集体经济有钱了,就需要为百姓办点事,需要办一点能推动村庄长久发展的事。乡村记忆馆是个好选择,既能让村民记住过去的苦日子,勉励大家继续前进;又能作为一个窗口,向外界展示村庄的发展变迁。
乡村记忆馆发挥作用层面,也陆续涌现了很多好例子。比如有的村庄将乡村记忆馆,与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把乡村记忆馆作为一个景点,吸引民众参观,增强景区的人文内涵表达。有的村庄把乡村记忆馆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定期开展活动,打造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大人的“会场”。还有的将乡村记忆馆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示范点,引导大家不忘初心,继续为了美好明天奋斗。
也有一些不好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个别村庄,为了建设而建设,不考虑本地实际,只是抱着“别人有我也得有”的想法,仓促建设乡村记忆馆,但没有内容支撑,最终成了“样子货”。
笔者曾在某地亲历过一件事。当地大力推动乡村记忆馆建设,不论村庄大小,也不考虑村里的经济承受能力,更不管村庄有多少资料,只是一刀切地要求各村都有。为了拿到上级补助,各村开始大显身手,多数村可以圆满完成任务,但也有一些村,因为确实找不到素材和场地,就从村委会找一间屋子,挂上牌子,里边摆上几件农具或者破茶壶、茶碗。
乡村记忆馆,本质是为了引导一种向上向善的风气,让大家在对历史的缅怀中,积攒通往未来的力量。这就像读书一样,不能看你买了多少书,也不能看你读了多少书,要看你有什么收获,到底从阅读中获得了什么。
因此,奉劝一些地方,乡村记忆馆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来。没有钱、没有展品或者没有对村史记载的资料,千万别硬凑。
责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