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以艺术手段塑造出乡村精神空间是近年来的新趋势。位于成都大邑县的“稻乡渔歌”田园综合体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艺术灵魂的乡村振兴项目。近年,稻乡渔歌年接待客群达32万人次,已为3千多位村民提供创业扶持、就业岗位。
获评“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都乡村振兴十大案例”、“十大最美川西林盘”、“成都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等多个头衔。
今天,地道农旅•地道君就带你走进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田园综合体,看看在我国应该怎么利用艺术复兴乡村!
一、项目概况
稻乡渔歌田园综合体,位于成都大邑县东部的祥和村,距县城25公里,规模约1.5万亩,是朗基产业集团“乡村振兴”项目的标杆之作。
艺术发挥唤醒乡土、激活乡村的功能,从艺术向其他功能延伸,农商文旅体在稻乡渔歌产生了交叠,共同构成了稻乡渔歌的文化内涵。形成集农业观光、民俗体验、乡村美食、田园艺术教育、亲子娱乐、风情客栈、休闲农场等农商文旅体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现代化的农业精品公园社区。
项目以“一园一心四区”来布局:分别是学养产业园、文创商业核心区、川西记忆时光、生态示范区、农业示范区、禅修文化区。
二、艺术复兴乡村之路
1 美学丰富乡村内涵
聘请世界级顶尖建筑设计团队,挖掘祥和村村落原始文化和美感,运用美学理念对乡村风貌进行整体设计,以美学场景吸引来源源不断的关注。
新派田园场景 以自然肌理为本底,形成“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大地景观;慢行观光栈道和乡村绿道,在田园中延伸;川西林盘、农家小院、小桥流水,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的田园画卷。
活跃产业场景 建设朗基尚善艺术中心,打造稻田迷宫、田间瞭望塔、稻草人、膳食博物馆、曲水流觞乡村美食体验中心等一系列构思精巧的文旅产业链,完美展现祥和村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方言文化、美食文化。
绿色生态场景 实施田边、路边、沟边“三边整治”,铁溪河、瓦子河、石头堰等河流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串联湿地公园、绿道、林盘院落、主题民宿等,有效保护水系和林盘肌理,再现活态村落。
点缀艺术作品 项目内多处布置体现当地农耕精神、川西悠久历史的艺术装置,例如理念源于国际自然建筑运动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组艺术装置和出自艺术家一斗先生的“九斗”等等。这些创作给带来游客全新和深刻的体验,也助农民重拾在现代都市冲击下受损的文化自信。
2 农业赋能乡村产业
艺术的作用是唤醒乡土,而农业依然是乡土最重要的一部分,稻乡渔歌不只是一个有艺术灵魂的美丽乡村,也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生产提质增量 在农业精细化运营做了很多创新探索和尝试:通过实践综合种养鱼稻共生增产增效新技术,鱼类亩产增加4倍;引进优质稻种,实现增产100~150公斤/亩;建设智慧农业体系,以水肥一体化系统、生物补光系统、计算机及物联网控制系统、微型气象站系统等科技手段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延展生产文化 按照“产景相融、产旅一体、产村互动”的思路,深挖农耕文化,由农业生产文化延展并融合休闲娱乐、研学教育、科普拓展、康体养生等业态,基于生产场景,增加游客的参与感。
3 共生经济推动相融
运用市场化机制、商业化逻辑,大力发展共生经济,打造产业链共生平台,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建设新老村民相融共生家园。
种养共生 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设3000亩稻鱼稻鸭稻果共生、有机黑稻种植等种养试验田,成为独具祥和村特色的“共生经济”符号。
产业共生 打造集“林盘+绿道+民宿+乡村美味+农创+文创+康养”于一体“稻田鱼歌”综合体,深入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社企共生 采取“合作社+公司+职业经理人”模式进行规模化种植,以农民土地流转租金70%作为保底收入、30%作为入股分红方式,实现农民收入结构多元化;成立合作社,流转农用地,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特色民宿聚落;积极开展电商、藤编、民宿、商标、乡建等主题培训,提供就业岗位近1000个,引导群众就地就业。实现资产变资源、资源引资本,促进企业、人才、项目落地发展、相融共生。
4 共议共治共建共享
着力激发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事务,构建社区“生活共同体”。
共促良序善治 建立党委成员、党小组、党员和群众的“三联”机制,常态化收集村民意见,及时研究、协调、解决重点问题;构建镇、村、社三级调解组织网络,健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创新村委会、业委会、公司、物业“四方共管”物业管理组织架构,在乡村社区率先实现林盘、道路、沟渠、大田、小区等标准化、精细化无盲区物业管理。
共享优质服务 实施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高标准打造村民“可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祥和家•乡邻聚落”;设置儿童活动之家、茶艺烘焙室、书法室、藤编室、农耕陈列室等,为老人、儿童和留守妇女提供文化活动、创业就业服务空间;推行垃圾分类试点,设立“垃圾银行”,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共护美好家园 设立红榜和曝光台,不断完善村民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制定村规民约,推行村民门前三包责任制,深化村民自治意识;组建多个志愿者服务队参与小区和林盘巡察;通过坝会、党群驿站等形式激活共建动力,增强社区文化共同体意识。
三、地道之见
充满艺术气息的“稻乡渔歌”让地道农旅•地道君久久不能停止对其美景的赞叹,当然,其“美”还美在当艺术唤醒乡村后,乡村还能不断地自我造血,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产业兴旺。地道君感触颇深,从中总结了一下几点,希望你也能有所启发。
1 完善共生模式构建
产业共生 可以深挖当地特色产业资源和文化,嫁接平台产业链,吸引更多优质人才、资本、产业要素聚集,打通产业上下游,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促进形成生产-消费自循环。
主体共生 打造乡创平台,通过合作社为桥梁,引进企业、资本、人才、技术等,对农民进行职业化培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共商共建共享。
新旧共生 一方面通过 搭建乡创平台,完善乡创服务,吸引返乡创业、就业的“新居民”,吸纳附近区域更多的乡创产品和创业团队入驻;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共建共享机制,并且帮扶和促进农民身份的转变和多元化增收,服务好“老居民”;成立志愿队、监督队等,不断完善新老居民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新老居民和谐相处、相融共生。
2 善用美学唤醒乡村
吸引人 针对较为重视精神、艺术追求的消费人群来说,以田园美学、艺术创作的高颜值和有趣的灵魂,能够对消费者产生比较强的吸引力,作为项目初期开发时的重点,能够迅速引爆客流,吸引游客打卡。
留下人 善用美学打造乡村,不仅能带来火爆的客流,还通过其围绕乡土文化的思考的创作,赋予乡土文化更多层次的呈现,提供乡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大大丰富乡村内涵,利于让农民重拾文化自信,最终达到留下本地人,又留下吸引来的人的效果。
『地道国际·农旅』地道国际农旅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而设立,以深耕农旅、振兴乡村为使命,以创新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为抓手,是中国农旅产业创新发展的领导品牌。致力构建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特色小镇、共享农庄、康养综合体及乡村振兴产业。为企业家和参与者共建、共享、共赢行业生态平台。欢迎更多的朋友能一起参与共同推动行业生态的发展和完善,一起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THE END